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五噫歌

五噫歌

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燿,字侯光,与妻子居齐 鲁之间。”“五噫歌”原为诗歌篇名。今诗五句,句末均有“噫”字,故称。噫,叹词。诗中表达对最高统治者奢侈的愤慨和对人民劬劳的同情。后用为慨叹国事、批评朝政之典。宋李纲《江城子》词:“试作《五噫》歌汉室,从隐遁,作梁鸿。”沈石厉《月旦》诗之三:“昔诵梁家《五噫歌》,桂姜品性百年无。”


【典源】 《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 (梁鸿)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 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今译】 后汉梁鸿字伯鸾,是隐居的高士,娶孟光为妻后,过了一段时间,孟光说:“常听说夫子想要隐居避患,现在为什么不提这事?难道要低头屈从了吗?”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入霸陵山中隐居,男耕女织为生,读书弹琴来自娱。梁鸿仰慕前世的高士,为汉初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后东行出关,路过京城洛阳,作《五噫之歌》:“登上北芒山啊,噫! 回头眺望帝京啊,噫! 宫殿崔嵬啊,噫! 百姓多么辛劳,噫! 辽阔广远啊,噫!”汉帝听到后很不高兴,搜寻梁鸿不得。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隐退离去。

【典形】 伯鸾歌、赋五噫、览帝京、五噫、五噫处士、五噫鸾、五噫逐梁鸿、五噫归赋。

【示例】

〔伯鸾歌〕 金·元好问 《出都》:“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赋五噫〕 宋·陆游《秋思》之二:“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览帝京〕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鸿以抗节遐征,览帝京而有作。”

〔五噫〕 唐·李白 《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五噫处士〕 宋·苏轼《和邵同年戏赠贾收》之二:“五噫处士大穷约,三赋先生多诞夸。”

〔五噫鸾〕 宋·苏辙《次韵子瞻送范景仁》:“归休三黜柳,赋咏五噫鸾。”


【词语五噫歌】   汉语词典:五噫歌

猜你喜欢

  • 唯命是从

    亦作“唯命是听”。原指执行命令,不敢违反。后则泛指跟在他人后面,叫怎样就怎样的种种表现。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以郑国背盟向晋而率师伐郑。三个月后,攻克郑国国都。郑襄公脱去上衣,牵着羊以迎接楚王,说,我

  • 弃笔砚

    源见“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唐崔融《塞垣行》:“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 帝子乘鸾

    源见“乘鸾”。指传说中秦弄玉与其夫成仙飞升。元黄溍《开元宫》诗:“曾闻帝子乘鸾去,疑有仙人化鹤归。”

  • 金人别汉

    同“铜人辞汉”。清赵翼《和友人洛阳怀古四首.芳林园》:“也如铜雀临漳起,遂使金人别汉来。”

  • 十日之饮

    参见:平原十日饮偏正 比喻朋友连日欢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雎必报其仇,乃详(佯)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

  • 忠心贯日

    参见:忠贯白日见“忠贯日月”。《再生缘》9回:“士元曰:‘姻翁~,吉人自有天相,可保成功。小弟与荆弟相议,特荐一员大将,以为姻翁部下,亦可少助军威。’”【词语忠心贯日】  成语:忠心贯日汉语大词典:忠

  • 蜩螗

    同“蜩螗沸羹”。清赵翼《耳聋》诗:“世务纷蜩螗,聆之本何益。”丘复《寄曹耐公汕头》诗:“国会初开幕,党争正蜩螗。”【词语蜩螗】   汉语大词典:蜩螗

  • 不啄腐鼠

    源见“鸱得腐鼠”。形容具有高尚的节操。唐白居易《感鹤》诗:“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 无人荐冯唐

    源见“冯唐易老”。谓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唐曹邺《捕鱼谣》:“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末:末梢。掉:摇动。 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不易摇摆。 比喻部属势力过大,难以驾驭。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