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楚国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移动了,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很难吗?

【出典】: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堕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堕。’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连动 比喻拘泥固执,不会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钱钟书《管锥编》:“班、王所记,皆于《史记》稍有增饰,盖行文时涉笔成趣。若遽谓其别有文献据依,足补《史记》之所未详,则~矣。”△贬义。用于形容只会固守成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固执己见 泥古不化 胶柱鼓瑟 ↔守经达权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译】 古代有位楚国人渡江,他带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边,他从刻记号处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远了,而剑在水底并未动,像这么来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而改变; 也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典形】 记剑痕、刻剑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剑、痴人记剑痕。

【示例】

〔记剑痕〕 宋·陆游《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剑痕〕 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 唐·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循环何极? 刻舟靡寻。”

〔刻舟痕〕 宋·苏轼 《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汉语词典:刻舟求剑

猜你喜欢

  • 穿针戏

    源见“乞巧”。指旧俗七月七日夜妇女穿七孔针为戏,以为可从织女星求得智巧。唐沈亚之《为人撰乞巧文》:“邯郸人妓妇李容子,七夕祀织女,作穿针戏。”【词语穿针戏】   汉语大词典:穿针戏

  • 延陵心

    同“延陵许剑”。清顾炎武《寄薛开封寀》诗:“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 鱼去乙

    《礼记.内则》:“鱼去乙。”东汉.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晋.郭璞注:“此皆似篆书字,因以名

  • 百无聊赖

    原作“无所聊赖”。聊赖:依靠,寄托。形容生活或感情没有依靠或寄托。公孙瓒(?-199年),字伯硅,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原公孙瓒任郡吏,后以孝廉为郎,任辽东属国长史,因功封中郎将,与袁术、袁绍等

  • 大笔

    同“大手笔”。《新唐书.崔融传》:“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其《洛出宝图颂》尤工。”【词语大笔】   汉语大词典:大笔

  • 翘材之阁

    源见“东阁招贤”。指招致才学颖异之士的地方。宋李廷忠《谢王枢使荐举启》:“三鳣地冷,幸依通德之门;一鹗天高,误入翘材之阁。”

  • 杨妃捧砚

    参见:贵妃捧砚

  • 藏舟夜半

    同“藏舟去壑”。清钱谦益《岁暮杂怀》诗之六:“藏舟夜半事茫茫,北斗南箕尽可伤。”

  • 画壁游

    源见“卧游”。称欣赏山水画。清宋琬《吴六益招饮梅花书屋分韵》之三:“画壁游宗炳,请樽对孔融。”

  • 长安纸贵

    同“洛阳纸贵”。历史上洛阳与长安都是京都。宋辛弃疾《水龙吟.用瓢泉韵》词:“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见“洛阳纸贵”。【词语长安纸贵】  成语:长安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