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坐穿木榻

坐穿木榻

源见“管宁榻”。形容心意恬静、甘于淡泊的生活。亦形容勤学不辍。清归庄《赠徐昭法》诗:“鬻尽良田三斗酒,坐穿木榻五车书。”


【典源】 晋·皇甫谧《高士传》: 管宁“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皆穿。”一本作“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亦引,文大略同。

【今译】汉末隐士管宁常坐在一木榻上 (古人坐法,双膝跪平,臀部放在脚后跟上),有五十余年,从未伸开两腿随便坐过。由于时间太久,木榻上正当膝处都磨穿了。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心意恬静,淡然隐居。

【典形】管宁床、管宁藜床、藜床穿、木榻跪穿、穴藜床、幼安床、坐穿木榻、木榻膝俱穿、藜床坐欲穿。

【示例】

〔管宁床〕 清·叶燮 《叠韵答学山侄》:“漂泊未归元亮宅,支离合老管宁床。”

〔管宁藜床〕 北周 · 庾信 《小园赋》:“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 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

〔藜床穿〕 唐· 王维 《与魏居士书》:“柴门闭于积雪,藜床穿而未起。”

〔木榻跪穿〕清·吴启元《广宁望医巫闾山雪》:“木榻跪穿心久定,黄金锄去眼谁看。”

〔穴藜床〕 宋·苏轼《游灵隐高峰塔》:“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幼安床〕清·程先贞 《和陶移居为陈幼仲作》:“坐我幼安床,割与华歆席。”

〔坐穿木榻〕 清 · 归庄 《赠徐昭法》:“鬻尽良田三斗酒,坐穿木榻五车书。”


猜你喜欢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样?”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我以为应以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回答恩德。”

  • 寻蕉覆鹿

    源见“蕉鹿梦”。谓樵采生活。宋张炎《木兰花慢.元夕后春意盎然》词:“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 飘梁动木

    源见“馀音绕梁”、“响遏行云”。形容歌声优美动人。晋王嘉《拾遗记.燕昭王》:“乃使女伶代唱其曲,清响流韵,虽飘梁动木,未足嘉也。”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木要静止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吹;子女要奉养父母,而双亲却不能等待。 旧指父母早逝,子女想要供养却不能如愿。语出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唐.白居易《柳公绰等八

  • 糠秕在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东晋的王文度和范荣期是同僚。王年少而位高,范年老而位低。走路时相互谦让。久之,“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糠

  • 辽东田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管宁字幼安,长八尺,美须眉。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文选》卷三〇唐.李善注引晋.皇甫谧《高

  • 陟屺

    源见“屺岵”。又郑玄笺:“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也。”后因以“陟屺”为思念母亲之典。明 孙仁孺《东郭记.井上有李》:“因辟兄以离母,时怀陟屺之思。”亦借指母亲。宋司马光《赠河中通判朱郎中》诗:“陟

  • 齿马之嫌

    《礼记.曲礼上》:“齿路马,有诛。”孔颖达疏:“若论量君马岁数,亦为不敬,亦被责罚。”后用“齿马之嫌”指议论宫廷内部事务的嫌疑。明 沈榜《宛署杂记.奶口》:“执事者以事关内庭,不敢犯齿马之嫌,而所费无

  • 破柱惊雷

    源见“未惊雷破柱”。比喻使人震惊之事。宋黄庭坚《谢公择舅分赐茶》诗之二:“乞与降魔大圆镜,真成破柱作惊雷。”

  • 北山之北南山之南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裴松之注引《三辅决录注》曰:“真(法正祖父)字高卿,少明五经,兼通谶纬,学无常师,名有高才。常幅巾见扶风守,守曰:‘……欲相屈为功曹何如?’真曰:‘以明府见待有礼,故四时朝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