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山公启事

山公启事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山涛传》(卷四三):“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卑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晋时山涛为吏部尚书,廉正无私,举荐官缺都能合理,时称“山公启事”。后因以用为选贤任能的典故。

唐.李商隐《题宇文中丞》诗:“最望山公启事来。”


主谓 山公,晋山涛。山涛为吏部尚书,凡选用人才,必拟题目考核并加评论后,上报任用。借指举贤荐能,知人善任,亦指荐贤的公文。语本《晋书·山涛传》:“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问,然后显奏……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来。”△褒义。用于人事方面,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卑贱之举。→名贤启事 山公启


【典源】《晋书·山涛传》:“ (山)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今译】 晋代山涛 (字巨源) 任吏部尚书,他甄别荐拔隐居贤才,广泛搜求有识之士,所表彰征召的三十多人,都有真才实学,闻名于世。对此,人们钦慕崇尚,选官的风气也为之一新。后山涛又主管甄选官吏达十几年,每当官职缺任,他总是推荐数人,当了解皇帝的意图后才正式上奏,供帝王选录。山涛对所荐拔的人均加以评论品题,当时人称为“山公启事”。

【释义】 后以此典指选贤举能,知人善任。

【典形】 名贤启事、山公启事、山涛鉴、山涛之启、选在山涛、公才山吏部、山公启、急士如拾珍。

【示例】

〔名贤启事〕 清·吴伟业《寄房师周芮公先生》:“巨源当日称知己,误玷名贤启事中。”

〔山公启事〕 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山涛鉴〕 唐·杜甫《送魏二十四司直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明白山涛鉴,嫌疑陆贾装。”

〔山涛之启〕 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东京鼎实,先加邓之动; 西晋官人, 多用山涛之启。”

〔选在山涛〕 唐·白居易《王承林可安州刺史制》:“汉择名儒,任先疏广;晋求耆德,选在山涛。”


【词语山公启事】  成语:山公启事汉语词典:山公启事

猜你喜欢

  • 断发人

    源见“剪发待宾”。泛指贤母。宋陈师道《舒御史太夫人挽辞》:“断发人何在?捐金事已空!”

  • 鹑褐

    同“鹑衣”。清李渔《慎鸾交.送远》:“不到中年觅小星,岂是夫纲正。况又在琴瑟方调,鸾凤初乘,鹑褐才离,龙榜新登。”【词语鹑褐】   汉语大词典:鹑褐

  • 儿童竹马

    源见“竹马交迎”。称颂地方良吏施行德政,广受欢迎。明汤显祖《牡丹亭.劝农》:“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词语儿童竹马】  成语:儿童竹马汉语大词典:儿童竹马

  • 范叔僵

    同“范叔寒”。清毛奇龄《冬日过上海署故人任明府制衣衣我感赋》:“顾此短褐不至骭,恻然为念范叔僵。”

  • 愿嚏

    《诗.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玄笺:“言我愿思也,嚏,读当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后因以“愿嚏”为有人在议论或思念

  • 人何以堪

    源见“桓公柳”。谓慨叹时光流逝,年华易失。北周庾信《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主谓 堪,忍受,能支持。叫人怎么承受得了。形容已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北周·

  • 南翁三户

    参见“三户亡秦”。

  • 何曾饭

    同“何曾食万钱”。清赵翼《日计》诗:“十千漫想何曾饭,廿七聊师庾杲鲑。”

  • 羽仪

    同“鸿渐之仪”。《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成帝时,班況女为倢伃,父子并在京师为朝臣也。”唐韩愈《燕喜亭记》:“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

  • 阅市

    《后汉书.王充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后以“阅市”为勤奋好学的典故。唐李瀚《蒙求》:“王充阅市,董生下帷。”【词语阅市】   汉语大词典: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