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优孟衣冠

    指优孟穿戴楚故相孙叔敖衣服帽子,模仿他神态,讽谏楚庄王。后以此典模仿他人及作品;或比喻乔装打扮登台演戏。优孟,春秋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著名之宫廷演员,多智辩,常寓讽刺于谈笑之间。楚

  • 功狗功人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者,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功臣,萧何位最高。群臣以萧何无战功,不服。

  • 士可杀不可辱

    《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意谓对读书人可以亲近他却不可以胁迫他,可以杀他的头却不可以凌辱他。后常以“士可杀不可辱”形容士大夫宁死不屈的气节。《明史.王鏊传

  • 宁王玉笛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志》:“帝又好羯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时新丰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锺念,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笛,上羯

  • 向空咄咄

    同“向空书字”。唐徐铉《病题》诗之二:“向空咄咄烦书字,举世滔滔莫问津。”

  • 秦氏灭学

    源见“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毁先代典籍。《隋书.律历志上》:“及秦氏灭学,其道浸微。”

  • 荆山璞

    源见“和氏之璧”。指未经雕琢的和氏璧,喻未遇的才士。唐窦庠《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诗:“荆山璞在终应识,楚国人知不是狂。”【词语荆山璞】   汉语大词典:荆山璞

  • 弥天对

    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道安》:“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及闻安至即往修造。即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后因以“弥天对”谓与高僧和洽相处。唐高適《同马太守

  • 及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后以“及禄”指得官。宋梅尧臣《送信安张从事吉甫兼及白使君》诗:“怜君能及禄,过我苦言归。”【词语及禄】   汉语大词典:及禄

  • 长恶靡悛

    见“长恶不悛”。【词语长恶靡悛】  成语:长恶靡悛汉语大词典:长恶靡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