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河东三箧

河东三箧

42` 同“汉箧亡书”。清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及梓成,果大行于时……莫不思复得河东三箧,以睹其全焉。”


偏正 指丢失的书籍。语本《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清·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及梓成,果大行于时,宝爱之者,比于吉光片羽,莫不思复得~,以睹其全焉。”△多用于指丢失的书籍。


【典源】《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qie),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今译】 汉武帝巡幸河东时,丢失三箱书籍,召问群臣其中书籍,群臣都不记得,只有张安世记住,一一述说清楚。事后悬赏寻找,复又得书,将张安世所述与书校核,竟无一遗漏。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读书广博,记忆超群。

【典形】 安世诵亡书、 汾河委䇲、 汉箧亡、河东三箧、三箧、亡三箧。

【示例】

〔安世诵亡书〕 宋,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汾河委荚〕 唐·李善《上文选注表》:“汾河委䇲, 夙非成诵; 嵩山坠简,未议澄心。”

〔汉箧亡〕 宋·陆游《鼠败书》:“坐令汉箧亡,不减秦火厄。”

〔河东三箧〕 清·王士禛《阅先兄西樵故书泣赋》:“南面百城如昨梦,河东三箧忆往年。”

〔三箧〕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鲁宫藏篆,汲冢遗编,无不日览万言,暗识三箧。”

〔亡三箧〕 清·唐孙华《伏闻上从学士臣揆叙俯询》:“腹空何补亡三箧,头白谁能读五车。”


【词语河东三箧】  成语:河东三箧汉语词典:河东三箧

猜你喜欢

  • 前箸

    源见“留侯借箸”。指出谋略。明张煌言《冬怀》诗之八:“先鞭未许终输祖,前箸何妨借报韩。”【词语前箸】   汉语大词典:前箸

  • 列子居郑圃

    《列子.天瑞篇》:“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战国时,列御寇隐居在郑国的一个果菜园子里,四十年无人知晓。后用为咏隐士之典。唐.李白《赠张公洲革处士》诗:“列子居郑圃,不

  • 星精款阁

    源见“青藜照阁”。谓学有高人传授。清程先贞《还山春事》诗:“星精款阁惭刘向,仙侣移舟愧李膺。”

  • 顾言

    源见“顾命”。指人临终遗言。宋王安石《大理寺丞杨君墓志铭》:“嘉祐七年四月辛巳,卒于河南,享年三十九。顾言曰:‘焚吾所为书,无留也。以柩从仙人葬。’”【词语顾言】   汉语大词典:顾言

  • 意前笔后

    谓作书之际,先于心中融会其字形结构,然后运笔以为之。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

  • 玉尺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较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服阮神识。”后因以“玉尺”借指选拔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唐李白《上清宝鼎诗》

  • 集囊作帷

    囊:书囊,即指盛放大臣上书的布袋子。帷:帷幕。汉武帝时,天下奢侈成风,百姓多弃农经商。武帝问东方朔:“我想要教化人民,有什么好办法吗?”东方朔说:“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等远古的历史,已过去几千年了,

  • 东门忧

    《列子.力命》:“魏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春秋时,魏国人东门吴,儿子死了

  • 黄绮

    《史记.留侯世家》:“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四人,四皓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晋.皇甫谧《高士

  • 事半功百

    同“事半功倍”。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代所未有也。”见“事半功倍”。清·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因利乘便,~,而元代所未有也。”【词语事半功百】  成语:事半功百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