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指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坑死儒生之事。后以此典比喻毁灭文化、迫害读书人的种种暴政。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时,庄襄王死,立为秦王。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亲政后,镇压嫪毐叛乱。次年,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共十年时间,消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称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为始皇帝。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召开一次集会,大臣及博士各谈自己不同之政见,丞相李斯说:“我请求让史官将不是秦国记载的史书一律烧毁。不是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统统送交地方官一并烧毁。有敢于两人谈论《诗》、《书》的处死。借古非今的杀死全部家族。官吏知情而不检举的同罪。命令下达30天不烧书的,处以黥刑,充军边疆,夜筑长城,昼侦敌情。所不烧的书,只是医药、占卜、种植之书。如果有想要学习法令的,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同意,并下令执行。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侯生说能取秦始皇所寻求之仙药,同时在下面议论朝政,并谈对秦始皇为人的看法,便逃走了。秦始皇派人在儒生和方士中追究,便派御史全部审讯这些人,使他们互相告发,于是秦始皇亲自判决违犯法禁的460多人的死罪,全部活埋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让全国都知道,以惩戒后人。”此典又作“儒坑”、“填于坑阱”、“秦皇灭学”、“秦灰”、“焚书”、“焚坑”、“坑灰未冷”、“秦坑”、“书劫”、“秦焚”、“秦燔”。

【出典】: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54、255、258页:“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qíng情,古刑,在犯人脸上刺字,涂上墨)为城旦(劳役名称。白天守卫,晚上筑长城,一般以四年为期)。所不去者,医药、卜筮(shì是,古代占卜,用龟甲称卜。用蓍草茎占卜称为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例句】:

三国魏·曹植《文帝谏》:“崩乐灭学,儒坑礼焚。二世而歼,汉氏乃因。” 晋·潘岳《西征赋》:“儒林填于坑阱,诗书炀而为烟。”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秦皇灭学,星琯千年。” 唐·刘禹锡《松滋渡望硖中》:“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唐·元稹《献荥阳公诗》:“逸礼多心匠,焚书旧口传。”

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屋壁余无几,焚坑逮可伤。” 唐·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销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金·元好问《李长源》:“方为骚人笺楚些,更禁书客堕秦坑。” 明·袁宏道《祇园理藏完》:“书劫何须怨祖龙,南寮师弟北师公。” 清·赵翼《题棕亭见和长篇》:“岂无郢唱能飞雪,未到秦焚已化烟。” 清·黄遵宪《感怀》:“劫灰出秦燔,六籍半残缺。”


并列 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书籍,坑杀儒生之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三十五年,侯生、卢生亡去。始皇闻亡,大怒,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孔安国《古文尚书序》:“秦始皇灭先代典籍,~。”△贬义。 多用于政治方面。 →坑儒焚典 ↔千金市骨 礼贤下士。也作“燔书坑儒”、“焚典坑儒”、“坑儒焚书”。


【典源】《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又“ (侯生、卢生) 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今译】 秦始皇命群臣辩论今古之是非,丞相李斯认为不可“道古以害今,虚言以乱实”,请求将不是秦修的史书都烧掉,不是有关的博士官,天下人有私自收藏诗、书、百家论著的,都必须交到地方官处烧毁。有敢于谈论诗书的斩首示众,以古非今者杀全族。如果官吏知情不举与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发配为筑城的罪徒,保留不烧的,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的书籍。有想学习法令的,以官吏为老师。秦始皇同意。后来儒士侯生、卢生又借故逃亡,始皇闻讯大怒,将诸儒生逮捕下狱,由御史审问,诸生互相告发,犯法者一共四百六十余人,都在咸阳被活埋,并通告天下。

【释义】 后以此典指毁灭文化、残害读书人的种种暴政。

【典形】 焚阬、焚书、秦燔、秦焚、秦皇灭学、秦灰、秦坑、儒坑、诗书炀、书劫、秦灰荡、不喜儒、埋秦坑、诸儒坑尽、秦余。

【示例】

〔焚阬〕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屋壁余无几,焚阬逮可伤。”

〔焚书〕 唐·元稹《献荥阳公诗》:“逸礼多心匠,焚书旧口传。”

〔秦燔〕 清·黄遵宪《感怀》:“劫灰出秦燔,六籍半残缺。”

〔秦焚〕 清·赵翼《题棕亭见和长篇》:“岂无郢唱能飞雪,未到秦焚已化烟。”

〔秦皇灭学〕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秦皇灭学,星琯千年。”

〔秦灰〕 唐·刘禹锡 《松滋渡望硖中》:“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秦坑〕 金·元好问《李长源》:“方为骚人笺楚些,更禁书客堕秦坑。”

〔儒坑〕 三国·曹植《文帝谏》:“崩乐灭学,儒坑礼焚。二世而歼,汉氏乃因。”

〔诗书炀〕 晋·潘岳《西征赋》:“儒林填于坑阱,诗书炀而为烟。”

〔书劫〕 明·袁宏道《祗园理藏完》:“书劫何须怨祖龙,南寮师弟北师公。”


【词语焚书坑儒】  成语:焚书坑儒汉语词典:焚书坑儒

猜你喜欢

  • 折胶堕指

    源见“折胶”。极言天气寒冷。宋苏轼《磨衲赞》:“折胶堕指,此衲不寒;烁石流金,此衲不热。”宋周密《齐东野语.曝日》:“《冬日初出铭》曰:‘折胶堕指,梦想负背。’”并列 折,断;胶,胫骨,指脚;堕,掉、

  • 爨下馀

    源见“焦尾琴”。比喻幸免于难的良材。唐韩愈《题木居士》诗之二:“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馀。”

  • 分鸾

    同“离鸾别凤”。南朝 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镜想分鸾,琴悲别鹤。心如膏火,独夜自煎。”【词语分鸾】   汉语大词典:分鸾

  • 惟云甲子

    《南史.隐逸.陶潜传》:“陶潜字渊明,寻阳柴桑人。……自以曾祖(陶侃)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晋陶

  • 穿札

    同“七札俱穿”。《新唐书.魏元忠传》:“养由基射能穿札,不止鄢陵之奔。”【词语穿札】   汉语大词典:穿札

  • 驹隙

    同“白驹过隙”。宋洪适《满江红.和徐守三月十六日》词:“驹隙光阴人易老,槐安梦幻醒难觅。”【词语驹隙】   汉语大词典:驹隙

  • 黄花忙

    同“槐花黄,举子忙”。清唐孙华《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想当右文全盛日,多士争踏黄花忙。”【词语黄花忙】   汉语大词典:黄花忙

  • 千金市马

    同“千金市骏”。明何景明《送韩师之郃阳》诗:“千金市马几登台,老骏谁怜万里才?”

  • 焦烂客

    同“焦头上客”。清钱谦益《虫诗十二章.灯蛾》:“君看焦烂客,仍得坐高堂。”

  • 中圣贤

    同“中圣人”。宋苏轼《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何人可复间季 孟,与子不妨中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