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垂缰之恩”。指报恩之心。明 徐?《杀狗记.拒绝乔人》:“常言狗有湿草义,马有垂缰志。”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姮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娥”。后遂以“
美好和丑恶。媸亦作“蚩”。晋代陆机《文赋》:“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为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晋.王嘉《拾遗记》卷七《魏》:“文帝(曹丕)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名曰烛台,远望如列星之坠地。……”魏文帝曹丕为了讨好美人,修了土台,高三十丈,台上遍列火烛,名
同“歌落梁尘”。宋史浩《青玉案.为戴昌言歌姬作》词:“清歌谁许《阳春》和,悄不放、遥空片云过。惊落梁尘浑可可。”
同“纳隍之志”。宋王禹偁《贺雪表》:“因百姓以为心,思跻寿域;虑一夫之不获,常若纳隍。”【词语纳隍】 汉语大词典:纳隍
《晋书.石季龙载记》:“季龙起河桥于灵昌津,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随流,用功五百余万而不成。季龙遣使致祭,沉璧于河。俄而所沉璧流于渚上,地震,水波腾上,津所殿观莫不倾坏,压死者百余人。季龙恚甚(恚
源见“素丝羔羊”。称誉官吏清廉的节操。宋曾巩《策问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丝之节,正直之行。”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桂文襄受赂》:“旧传桂见山有素丝之节,谬矣。”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是老子使用的两个基本哲学概念。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无”,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是由看不见的道(无)所产
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宋 柳永《夜半乐》词:“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宋 辛弃疾《江神子.送元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