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绝缨会

绝缨会

源见“绝缨”。泛指宴会、聚会等。元无名氏《斗鹌鹑.妓好睡》曲:“绝缨会上难侍立,才烛灭,早魂魄昏迷。”


【典源】 《韩诗外传》卷七:“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gu) 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 (cu) 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于是王遂与群臣欢饮,乃罢。”《说苑·复恩》亦载,文大略同,“王后”作“美人”。

【今译】 春秋时,楚庄王宴饮群臣,饮至黄昏,众人皆醉。忽然殿中蜡烛吹灭,有臣子趁机悄悄拉王后的衣服,王后将其帽缨揪掉,告诉庄王说:“烛灭时有人拽我衣服,我揪掉了他的帽缨,请迅速点灯查问。”庄王却说:“不!”立即下令:“今天与我饮酒,不将自己帽缨揪下的,不为尽欢。”于是群臣纷纷揪下帽缨,因而无法查明究竟是谁拽了王后衣服,楚庄王与群臣继续畅饮,尽兴方休。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酣饮纵情; 也用以形容宽宏大量。

【典形】 楚人缨脱、倒簪缨、绝缨、绝缨会、赦绝缨。

【示例】

〔楚人缨脱〕 北周 · 庾信 《对烛赋》:“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

〔倒簪缨〕 唐·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促筵交履舄,痛饮倒簪缨。”

〔绝缨〕 三国·曹植《求自试表》:“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绝缨会〕 元·无名氏《斗鹌鹑·妓好睡》:“绝缨会上难侍立,才烛灭,早魂魄,昏迷。”

〔赦绝缨〕 清·钱谦益《次韵刘敬仲寒夜》之五:“怜才可但旌当辙,使过终须赦绝缨。”


猜你喜欢

  • 入吾掌中

    宋.朱熹《资治通鑑纲目》:“刘裕伐南燕,燕兵不出,裕喜形于色。左右曰:‘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馀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贼已入吾掌中矣。’”所谓“贼已入吾掌中”,是指已充

  • 泛驾之马

    不受驾驭的马,比喻有才能而不受礼节法制约束的人物。《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跅( ㄊㄨㄛˋ tuò 柝)弛:放纵不羁。偏正 不受驾驭的马。比喻很有才干而不肯俯首帖耳

  • 金台玉阙

    旧题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地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西王母之所治也。”“

  • 拂袖

    源见“拂衣”。指退隐。元贡奎《高侯画桑落洲望庐山》诗:“日夜千帆万柁过未已,谁肯拂袖同寂寥。”亦指因不悦而愤然离去。清顾炎武《赠黄职方师正》诗:“清操独介然,片言便拂袖。”【词语拂袖】   汉语大词典

  • 楮币

    亦作“楮( ㄔㄨˇ chǔ 楚)券”。纸币。南宋朝廷发行的会子、交子等官券,多用楮皮制成的纸印成,故称为“楮币”。宋代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四“辨楮币二字”条:“古有三币,珠玉为上,金次之,钱为下

  • 拾芥

    同“拾地芥”。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事同拾芥,力易摧枯。”【词语拾芥】   汉语大词典:拾芥

  • 白马公孙

    《史记.平原君列传》:“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汉.刘向《别录》:“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邹子。”《公孙龙子.迹府》:“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

  • 回身县尉

    晋.裴启《语林》:“商则任廪丘尉,性廉洁,县令、丞多贪。因宴会舞,令、丞舞皆动手,尉则回身而已。令问其故,则曰:‘长官动手,赞府亦动手,尉更动手,百姓何容活耶?’人皆大笑,嘲曰:‘令、丞俱动手,县尉止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缕:线。恒:常。 常用作劝人爱惜粮食、爱惜物力之语。语出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梁斌《红旗谱》卷一:“古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

  • 赭衣满道

    见“赭衣塞路”。【词语赭衣满道】  成语:赭衣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