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

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公孙龙问魏牟,我少学古代圣贤之道,成年后又了解仁义的宗旨,自己以为已经无所不通了。可是在听到庄子高论之后,极觉新奇,不知是自己口才不如他,还是知识不如他。现在我都无法张嘴说话了。你看怎么办?魏牟回答时一方面以井底之蛙与东海老鳖对话极言庄子学说博大精深,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又劝公孙龙不要盲目放弃自己学说,改学庄子。他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燕国少年到赵国邯郸向当地入学习走路的故事吗?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方式,反而失去了原来走路的本领,只好爬回本国去了。现在你不离开这儿,也将忘记你原先擅长的那一套本事,失去职业。公孙龙张口结舌,远避而去。

【出典】:

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偏正 比喻盲目模仿(别人),而把自己原来的长处都忘掉。语本《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论文要得文中天,~终不然。”△贬义。多用于描写效人出丑。 →东施效颦 颦别开生面。也作“邯郸匍匐”、“学步邯郸”。


【典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 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余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今译】 燕国寿陵有少年见赵国邯郸人走路姿态很美,就到邯郸去学那里人的步态,不但没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盲目模仿,照搬他人,结果反而更糟。

【典形】 步类寿陵、邯郸步、邯郸匍匐、邯郸学步、邯郸之失、失本步、寿陵步、寿陵匍匐、学步、羡邯郸、矜学步、失步人、邯郸无高步。

【示例】

〔步类寿陵〕 唐·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步类寿陵,文渐涣水。”

〔邯郸步〕 宋·陆游《忆昔》:“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

〔邯郸匍匐〕 金·元好问《刘君用可庵》之一:“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

〔邯郸学步〕 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邯郸之失〕 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扶步有邯郸之失,勉视无离娄之明。”

〔失本步〕 唐·李白《古风》之三十五:“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寿陵步〕 唐·刘禹锡《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空愧寿陵步,芳尘何处寻?”

〔寿陵匍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

〔学步〕 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昔予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词语邯郸学步】  成语:邯郸学步汉语词典:邯郸学步

猜你喜欢

  •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老虎只能画出它的皮毛而不能画出它的骨头;看人也只能看他的外表而不能看到他的内心。 表示人心难测。语出元.孟汉卿《魔合罗》一折:“你知道我是什么人,便好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明.高则诚

  • 牵衣

    同“牵裾”。清 黄鷟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词语牵衣】   汉语大词典:牵衣

  • 一瓢自乐

    同“一瓢自怡”。宋辛弃疾《水龙吟.题瓢泉》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

  • 伯通隐

    《后汉书.梁鸿传》:“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鸿潜闭著书十余篇。”东汉.梁鸿字伯鸾,家贫有

  • 翘弓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引逸《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杜预注:“古者聘士以弓。”后因以“翘弓”为礼聘贤才的典故。南朝 陈周弘让《与徐陵荐方圆书》:“脱能登此仄陋,纶言是属,翘弓远贲,则山谷咸劝,足

  • 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示妇女因教丈夫追求功名而影响了爱情生活的懊悔之情。语出唐.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元.王实甫《西厢记》五本一折:“临行时啜赚人的巧舌头,指

  • 秦楼凤箫

    源见“乘鸾”。本指传说中秦弄玉在秦楼上所吹之箫。后用为箫的美称。宋徐积《李太白杂言》诗:“吞汉武之金茎沆瀣,吹弄玉之秦楼凤箫。”

  • 桑榆晚景

    同“桑榆暮景”。宋苏轼《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偏正 照在桑树、榆树上的夕阳余辉。比喻垂老暮年。语本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宋·苏轼《罢登州谢杜

  • 和玉

    同“和氏之璧”。《后汉书.刘陶传》:“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杲之为人也,风流儒雅,为一代之和玉;昂之为人也

  • 孟嘉落帽

    形容才子文思敏捷,举止洒脱。孟嘉,字万年,江夏(今河南信阳市东北)人。少时即已知名,为桓温参军。很受器重。桓温在龙山设宴,手下僚属将佐毕至,此时,一阵风吹落了孟嘉的帽子,他竟没有觉察。桓温让左右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