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 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后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明史.占城传》:“王能保境息民,则福可长享;如必驱兵苦战,胜负不可知,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他日悔之,不亦晚乎!”


其他 鹬,一种细长嘴的水鸟。鹬和蚌互相争持,老渔翁正好把它们一起捉了,得到利益。语本《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喻世明言》卷10:这正叫做“~”。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贬义。用于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坐收渔利 羊顶角,狼得食。也作“鹬蚌相持,渔人获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省作“鹬蚌相持”、“鹬蚌相斗”、“鹬蚌相危”、“鹬蚌相争”、“蚌鹬争衡”、“渔人得利”、“渔人之利”、“渔翁得利”、“渔翁之利”。


【词语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成语: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汉语词典: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猜你喜欢

  • 随蓝

    源见“青出于蓝”。指从师学习。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卷二:“随蓝改质,实藉招携;题竹书名,良资教授。”【词语随蓝】   汉语大词典:随蓝

  • 鼎内鱼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鼎内鱼”意思是说,鱼处沸鼎之中,必死无疑。后因以比喻处境危险,毫无生路。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鼎鱼犹假

  • 芳兰当门,不得不锄

    源见“当门兰”。比喻贤能之士生性抗直,时有违迕,为上者所不能容忍,势必去之。《南史.齐江夏王锋传》:“江斅闻其死,流涕曰:‘芳兰当门,不得不锄,其《修柏》之赋乎?’”【词语芳兰当门,不得不锄】  成语

  • 一呼百诺

    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仆役众多,权势很盛。元代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堂上一呼,阶下百诺。”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哭主》:“罗公独坐当中,一呼百诺,掌着生杀之权。”并列 诺,答应。一人呼喊,百人应

  • 椠人

    见事敏疾的人。汉代扬雄《法言.渊骞》:有人问及叔孙通如何,“曰:‘(椠 ㄑㄧㄢˋ qiàn 欠)人也。’”李轨注:“见事敏疾。”【词语椠人】   汉语大词典:椠人

  • 中山宿酝

    同“中山酒”。元 郑庭玉《看钱奴》二折:“这酒呵!赛中山宿酝开,笑兰陵高价抬,不枉了唤做那凤城春色。”

  • 惊闻鹤

    源见“风声鹤唳”。形容极端疑惧惊慌。宋黄机《满江红》词:“绿鬓将军思下马,黄头奴子惊闻鹤。”

  • 江逌爇鸡

    《晋书.江逌传》:“江逌字道载,陈留圉人也。……中军将军殷浩将谋北伐,请为谘议参军。浩甚重之,迁长史。……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谓将校曰:‘今兵非不

  • 长平狱气

    源见“秦狱气”。指郁结难消的冤愤。《北齐书.樊逊传》:“遂使长平狱气,得酒而后消;东海孝妇,因灾而方雪。”

  • 如御大敌

    见“如临大敌”。《太平广记》卷240《李林甫》:“家人警卫,~,其自防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