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坪城
即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驻地。明井坪守御千户所治此。《方舆纪要》卷44朔州:“成化二十二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四里有奇。万历四年移朔州参将驻此。”
即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于此置井坪千户所并筑城。万历四年(1576年)移朔州参将驻此。清初废,仍为井坪城,曾设巡检司于此。1951年平鲁县迁此。
即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驻地。明井坪守御千户所治此。《方舆纪要》卷44朔州:“成化二十二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四里有奇。万历四年移朔州参将驻此。”
即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于此置井坪千户所并筑城。万历四年(1576年)移朔州参将驻此。清初废,仍为井坪城,曾设巡检司于此。1951年平鲁县迁此。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浪子山。清置驿站。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33: 奉天南至朝鲜站道二百里 “至浪子山站”。即此。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之南寿山。《宋史·赵遹传》: 政和五年 (1115),征讨晏州 卜漏叛蛮,“漏据轮缚大囤,其山崛起数百仞,林箐深密,夷奔溃者悉赴之”。即此。在今四川省兴文县兴文镇南。宋时林箐深
即今河北卢龙县东三十四里双望镇。明设堡,为出山海关孔道。清为驿站。《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双望堡“嘉靖三十八年,蒙古入犯至双望堡”。即此。即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双望。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蒙古入犯
三国魏置,属雍州。治所在临渭县(今甘肃天水市东北,南临渭水)。辖境相当今甘肃静宁、通渭、庄浪、张家川、清水等县地及天水市东部。西晋泰始中改名略阳郡。
①西汉元狩三年(前120)置,属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河拐子古城。东汉末废。后赵复置,仍属朔方郡。北魏初于此置沃野镇。《水经·河水注》:“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径沃野县故城南。”
北宋绍圣四年(1097)筑,属镇戎军。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黄铎堡古城址。《宋史·章楶传》:绍圣四年(1097),“帅四路师出胡芦河川,筑二城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二旬有二日成,赐名平夏城、灵平砦”。
北魏太和十三年 (489) 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北齐省。《水经·淇水注》:“清河又东北径陵乡西。应劭曰: 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
即今山东阳信县西南四十二里洋湖乡。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1 《舆图志》: 阳信县西南有洋湖口。
①西汉置,为安定郡治。治所即今宁夏固原县。东汉末废,十六国时复置,前赵为朔州治。北魏太延二年 (436) 改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 复为县,为高平郡治。西魏废帝时改为平高县。②东汉章帝改橐县置,
在今北京市西部。古代北京地区第一个人工灌溉渠,为曹魏镇北将军刘靖所筑。分㶟水(今永定河)之流, 自梁山(今石景山)以南,傍河筑坝,障水东下,名戾陵遏。又从戾陵遏以下凿车箱渠,穿行今八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