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城

吴城

①即虞城。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周初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秦使摎伐魏,取吴城”,即此。

②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方舆纪要》卷42孝义县:吴城“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近时贼据吴城,从向阳峡窥汾州,即其处也”。

③即春秋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使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指此。

④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吴喜“自国山进屯吴城”。胡三省注曰:“吴城当在义兴西南,《九域志》所谓泰伯城是也。”

⑤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废黄河南岸。宋南渡后,曾置县于此。《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绍兴三年(1133)吴城县废为镇,“淮南东路安抚提刑司言,楚州吴城县所管止有八十八户,乞依旧为镇,隶淮阴县”。

⑥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寰宇记》卷16临淮县:“吴城亦名高平郡,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

⑦相传五代时吴国筑,为屯戍处。故址有二,均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舆地纪胜》卷34临江军:废吴城,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三十里建安乡”,一“在清江县(治今临江镇)西南三十五里思贤乡”。

⑧一名吴亭。在今河南获嘉县西。《魏书·地形志》 南修武县:“有吴城。”

⑨三国吴置,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东北茅坪镇。《舆地纪胜》卷74归州:太清镇“《元和郡县志》云,在秭归县东七里。相传云,此城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孙权于此置城以备蜀,号曰吴城”。


(1)又称虞城(吴、虞两字古相通用)。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西周初年封虞国于此。春秋时为晋所灭。《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大阳县注:“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泰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战国属魏。《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使摎伐魏,取吴城”;《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皆即此。(2)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河东太守吴喜东讨孔觊,自国山进屯吴城,即此。一说即泰伯城,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梅村。


猜你喜欢

  • 下峒长官司

    简称下峒司。明宣德四年(1429)置,属九溪卫。治所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下洞街。清废。明宣德四年(1429年)置,治今湖南省桑植县西北两河口。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流。乾隆元年(1736年)改设巡检

  • 兀者左卫

    明永乐二年(1404)析兀者卫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中上游流域。后废。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治今黑龙江省汤旺河上游。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 蒙舍池

    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唐樊绰《蛮书》 卷5: 蒙舍川 “又有大池,周回数十里,多鱼及菱芡之属”。唐代由阳江曲回圩积为湖,称蒙舍池。今已不存。

  • 中固城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三万卫。即今辽宁开原市南四十里中固镇。明《辽东志》卷1《辽东河东地方总图》:开原城南有中固城。

  • 纳噜窝集

    即今吉林柳河县西南、通化县西北、辉发河上源南之龙岗山脉。《清一统志·吉林一》:纳噜窝集“在(吉林)城西南五百四十九里,长岭子之南。即分水岭林木丛密处,周围数十里。城西南及兴京界内诸河多发源于此”。

  • 别石八里

    即别失八里。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元史·宪宗纪》:二年(1252),“分迁诸王于各所:合丹于别石八里地”。

  • 建武千户所

    明万历二年 (1574) 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方舆纪要》卷70建武守御千户所: “砦址坐西向东,前对印坝山,后坐鸡冠岭,左扼九丝城,右挹都都砦,实为雄胜。前有大河,因为城濠

  • 小坪村

    即今广东广州市北十二里小坪。初名小浦,清中叶改为小坪村。京广铁路经此。

  • 葛马军

    南宋庆元中置,属夔州路。治所在今贵州开阳县西北。后废。南宋庆元年间置,治今贵州省开阳县西北,属大万古乐。后废。

  • 云岩寺

    ①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云岩寺“即晋东亭献穆公王珣及其弟珉之宅。咸和二年舍建精庐于剑池,分为东西二寺,寺皆在山下。盖自会昌废毁,后人乃移寺山上”。唐时避太祖讳,改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