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昌山

昌山

①在今江西分宜县西南。《寰宇记》 卷109袁州宜春县: 昌山 “在州东六十里。旧名伤山,袁江流于其间,巨石枕岸潺激,舟人上下多倾覆,故名伤山。按,顾野王 《舆地记》,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从此灌田四百余顷,梁大同二年废。时人以伤非善征,乃改为昌山”。《明一统志》 卷57袁州府: 昌山 “崇山对峙,下瞰秀江,中有巨石横流激湍,故又名昌山峡”。

②在今广东乐昌市东。《寰宇记》 卷159乐昌县:昌山,“ 《拾遗志》 云: 县东有山名昌山,有石平广数十步,上多竹木交荫,每至佳节,为士庶嬉游之所,时呼为乐石。今取山为县名”。《方舆纪要》 卷102乐昌县: 昌山在 “县东三里。有二石山相连,上小下大如昌字。旧产磬石及紫竹,可为乐器。县以此山名”。

③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接双峰县界。《方舆纪要》 卷80湘潭县 “五顶山” 条下: 昌山 “左右峰峦叠起,宛如屏障。山半有燕子崖,至冬燕集其中”。


猜你喜欢

  • 牌头山

    在今云南广南县西北五里。《方舆纪要》卷115广南府: 牌头山在 “府西北五里。峰峦起伏,其右小山连峙如盾,土人筑砦居之”。

  • 大匡山

    又名戴天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寰宇记》卷84龙州江油县:大匡山“在州南八十里。高九百丈。阴洞潜穴,气蒸成川,有飞泉下流,一百里至剑州阴合白泽水”。《方舆纪要》卷73江油县:大匡山“在县西三

  • 省溪

    即今贵州江口县北太平河。南入铜仁江。《明史·地理志》 铜仁府省溪司: “西有逻江, 即省溪。产金。”

  • 大木兰达河

    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西北木兰达河,由北而南贯穿县境,注入松花江。《清史稿·地理志》 木兰县:“又西,大小木兰达河,左会镇阳河。”

  • 北山塘

    在今江苏仪征市北。《方舆纪要》卷23仪真县:“北山塘在县北濠外一里。其相接者为茆家山塘,北面依山,东西引流入濠, 旧时潜为水柜以遏敌。”

  • 肃州卫

    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改肃州路置,属陕西行都司。治所即今甘肃酒泉市。辖境相当今甘肃嘉峪关、金塔、酒泉三市县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地。清雍正二年 (1724) 废。见“肃州(1)”。

  • 灰山

    在今辽宁绥中县西北。《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灰山“在卫西北七十五里”。

  • 万泉宫

    一名万金宫。唐永淳初建,在今陕西兰田县东南四十里。弘道元年(683)废。

  • 临涣郡

    南朝梁普通六年 (525) 于汉、晋铚县故城置,属睢州。治所在涣北县 (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辖境相当今安徽濉溪、涡阳等县地。北齐废。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以汉、晋铚县故址置,治今安徽省

  • 白苹洲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南一里许苕溪中。《寰宇记》卷94乌程县:白苹洲,“洲上有鲁公颜真卿芳亭,内有梁太守柳恽诗,云:‘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因以为名”。唐顾况有《白苹洲送客》诗。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