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路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改河间府置,属中书省。治所在河间县 (今河北河间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及天津市海河以南,山东马颊河以北,河北任丘、肃宁、献县、故城以东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河间府。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改河间府置,治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青河及天津市海河以南,河北省肃宁、献县、故城等县以东,山东省德州、乐陵、临邑、高青等市县的一部分。属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改河间府。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改河间府置,属中书省。治所在河间县 (今河北河间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及天津市海河以南,山东马颊河以北,河北任丘、肃宁、献县、故城以东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河间府。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改河间府置,治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青河及天津市海河以南,河北省肃宁、献县、故城等县以东,山东省德州、乐陵、临邑、高青等市县的一部分。属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改河间府。
在今江苏姜堰市西南。当盐河西岸,接江都、泰州、泰兴三市界。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泰州西南有“寺巷口”。
在今湖北黄州市北。《方舆纪要》 卷76黄州府黄冈县: 零残湖在 “府北三十五里”。
即西汉之崈高县。西汉武帝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方舆纪要》 卷84登封县: “汉置崇高县于此,属颍川郡。东汉省入阳城县。”
即宥州。唐元和九年 (814) 于经略军置,治所延恩县 (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元和十五年(820) 徙治长泽县 (今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后为吐蕃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宣抚司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后废。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北四十七里顾渚村。《茶经·八之出》: “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 李肇 《唐国史补》 卷下 “风俗贵茶” 条: “湖州有顾渚之紫笋。” 《寰宇记》 卷94长兴县: 顾渚 “昔吴王夫&
在今四川邻水县北。《方舆纪要》卷68邻水: 昆楼山 “山岩叠峙,势如楼观。《宋志》:乾德四年,移县治于昆楼镇谓此”。
即今巴基斯坦之印度河。《元朝秘史》卷11:“初命巴剌追回回王扎剌勒丁并篾力克王,追过申河,直至欣都思种地面。”
即今山东齐河县西南七十四里仁里集乡。旧属长清县。清光绪《山东通志》卷1《舆图志》:长清县西北有仁里集。
即今四川城口县东河鱼乡。清道光《城口厅志》卷3:中坝子场在“厅东一百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