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东
地区名。亦称淮左。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汉书·荆燕吴传》: “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
古地区名。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向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渡淮,这一段淮水的流向系自南而北,故习称今安徽省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亦称淮左。
地区名。亦称淮左。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汉书·荆燕吴传》: “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
古地区名。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向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渡淮,这一段淮水的流向系自南而北,故习称今安徽省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亦称淮左。
在今江西彭泽县东北马当镇东。唐陆龟蒙《马当山铭》:“言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寰宇记》卷111江州彭泽县:马当山“其山横枕大江,象马形。回风急系,波浪涌沸,
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梅江河。清光绪《秀山县志》卷1:太阳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邑梅水出焉,东南流五十里屈废邑梅司北”。《清史稿·地理志》 秀山县:“邑梅河在东南,有红河溪会嘉塘河东北流注之
在今湖北京山县南。《元和志》 卷21京山县: 温汤水 “在县南十五里。拥以溉田,其收数倍。流经其家,多凶”。西魏置温州以此名。
在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8: 玛延窝集 “吉林城东北四百五十里”。《清史稿·地理志》 长寿县: “蚂蜒窝集岭,蚂蜒河出。”
在今云南盈江县北。《明一统志》卷87干崖宣抚司:白莲山“在司(治今旧城镇)北六十里。中有一峰,林峦耸拔。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莲池”。
即今湖北孝昌县西南杨家河乡。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二年(1863)九月,捻军“走孝感,焚杨家河”。
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明万历《贵州通志》卷8永宁州:安笼箐山在“(慕役)司北五十里。山峦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经其中,险阻难行”。
南朝梁改安沂县置,为建陵郡治。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西北。隋属永平郡。唐初属藤州,贞观八年(634)为燕州治。十八年(644)复属藤州。二十三年(649)废。古县名。南朝梁改安沂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
在今陕西洛川县东。《方舆纪要》 卷57洛川县: 雄儿山在 “县东五十里”。
在今贵州水城县西北。清置亥仲汛,有把总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