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镇
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中部、灞河东北岸。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灞桥街,人口1.5万。镇以灞桥得名。地处西安东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在今灞河东岸上、下桥子口建霸桥。隋开皇三年(583年)于今灞桥稍北重建。宋至民国均设镇。清称灞桥街,咸宁县丞署驻此。1950年置灞桥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置乡,1986年置镇。产小麦、玉米、蔬菜、葡萄、草莓。有锻压机械、建筑机械、冶炼、建材及肉类加工等厂。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经此。
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中部、灞河东北岸。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灞桥街,人口1.5万。镇以灞桥得名。地处西安东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在今灞河东岸上、下桥子口建霸桥。隋开皇三年(583年)于今灞桥稍北重建。宋至民国均设镇。清称灞桥街,咸宁县丞署驻此。1950年置灞桥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置乡,1986年置镇。产小麦、玉米、蔬菜、葡萄、草莓。有锻压机械、建筑机械、冶炼、建材及肉类加工等厂。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经此。
①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东临沂庄。东汉改属琅邪国。南朝宋省。东魏武定八年 (550) 复置,属郯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596) 复置,为沂州治。移治今山东临沂市。大业初为琅邪郡治。唐以
即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斋桑泊东北哈雅尔巴斯河。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5: “额尔齐斯河西北流八十余里,塔尔巴哈台河西南流折而东南,又南经玛呢图噶图勒卡伦东入额尔齐斯河。每岁冬,科布多置玛呢图噶图勒卡
又作啰没宁堡。北宋置,属西安州。在今宁夏海原县北蒿川乡东。后废。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北。北宋属西安州。
①即今四川梁平县西仁贤镇。《清一统志·忠州》:沙河铺“在梁山县西三十里。县丞驻此”。民国改设县佐。②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东北沙河子。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33:广宁县东北“三十里沙河铺”。
又作石径山。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部。海拔184米。为永定河河防要地。《明史·河渠志》:万历十五年(1587)九月,“神宗幸石景山临观浑河”。即此。
即今江西进贤县东北四十里池溪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进贤县东有池溪。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晋书·苻坚载记下》: 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十年 (384),苻坚将李辨等“屯于韭园”。即此。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苻坚将李辨等屯军于此。
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藏桂西北。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2: 瞿萨旦国 “王城西行三百余里,至勃伽夷城,中有佛坐像,高七尺余,相好允备,威肃巍然”。
①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②即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以龙门山(今西山)和香山(东山)隔伊河夹峙如门, 因名。唐刘长卿《龙门八咏·
清代宫内南书房之别称。因位于乾清宫之西而名。清震钧《天咫偶闻》卷1:“南书房则在乾清宫南廊下之西,最为清要之地。”乾、嘉两代,命翰林编录《石渠宝笈》、《天禄琳琅》、《閟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