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山
在今湖北秭归县境。《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 (100),“秭归山崩”。李贤注: “ 《东观记》 曰: 秭归山高四百余丈,崩填溪水,厌杀百余人。”
在今湖北秭归县境。《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 (100),“秭归山崩”。李贤注: “ 《东观记》 曰: 秭归山高四百余丈,崩填溪水,厌杀百余人。”
即堰头镇。即今山东济南市北洛口镇。《清一统志·济南府三》:堰头镇“在历城县东北二十里。亦曰下泺堰,亦曰泺口。即泺水入大清河处,筑堰以分其流”。即“堰头镇”。
①明置,属三万卫。即今辽宁开原市东尚阳堡。明 《辽东志》 卷3: 靖安堡 “官军三百五十一员名。杨木答兀屯可屯兵,黄泥冈屯可按伏”。乾隆《钦定盛京通志》 卷29: 尚阳堡在 “ (开原) 城东四十里,
亦名王府街。即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三十五里王府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热河阜新县:“蒙古镇距县市四十里。……东端为王府,宅第壮大,围以城郭。”
在今四川红原县南。清雍正四年(1726) 置峨眉喜寨土千户。
明成化二十年 (1484) 析木邦西部地置孟密安抚司,治今缅甸掸邦西北蒙米特。万历十三年(1585) 升为宣抚司,十八年 (1590) 地入缅甸。清初又曾内属,不久又属缅甸。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县南)。辖境相当今广东新兴、开平以西南,广西容县、玉林、横县以南地区。东汉移治合浦县(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三国吴黄武七年(228)改为珠官郡,孙
即今山东招远市西南三十里道头镇。清道光 《招远县志》 卷3 《坊市》: 道头集 “今废”。
又作思麽、思麻。宋大理置,属威楚府。即今云南思茅市。元代属元江路。又作思么部。大理国置,治今云南省思茅市。元时属元江路,后废。
南齐置,属蔡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西四十六里蔡阳镇。梁时与东蔡阳县合并为蔡阳县。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与东蔡阳县同为蔡阳郡治。梁与东蔡阳县合并为蔡阳县。
①一作姑末。在今浙江龙游县北。《国语·越语上》: 句践之地 “西至于姑蔑”。《左传》: 哀公十三年 (前482),越伐吴,“ (吴王孙) 弥庸见姑蔑之旗”。杜预注: “姑蔑,今东阳太末县。”②春秋时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