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川
即今山西隰县东南之紫峪河及东川河。源于隰县东北,西南流至今午城镇东入昕水河。《水经·河水注》: “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方舆纪要》 卷41 隰州: 紫川 “以岩石皆紫而名”。
即今山西隰县东南之紫峪河及东川河。源于隰县东北,西南流至今午城镇东入昕水河。《水经·河水注》: “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方舆纪要》 卷41 隰州: 紫川 “以岩石皆紫而名”。
在今河南商城县南。《方舆纪要》 卷50商城县: 赖亭,“ 《志》 云,殷城县有赖亭”。
即今福建南平市东南下清风。《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 清风铺 “在府东南九十里。又十里为武步铺。正统末,官军追败邓茂七余党于武步及清风铺,复截其舟二百于水口驿,通福州道是也”。在今福建省南平市东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东南包座乡。后废。
即今河北饶阳县西南四十里小堤乡。清于此设堡。
即今四川江安县南万里镇与长宁县东南万岭镇间之蜀南竹海。清嘉庆《江安县志》卷2:万岭箐“一名松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有城墟大小射圃遗迹,碑志灭没不详所始。……《方言》:凡竹木茂者皆呼为箐,竹曰竹箐,木曰木
西晋泰始元年(265)置,都新野县(今河南新野县)。辖境相当今河南邓州、信阳二市与新野、唐河、桐柏、信阳等县及湖北随州、枣阳、广水等县市地。其后治所属有迁徙,太康九年(288)改为义阳郡。西晋泰始元年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青山远地等处长官司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息烽县西九庄镇。崇祯三年 (1630) 改置于襄千户所。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青山远地等处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息烽县西九
北宋置,属延川县。在今陕西子洲县南淮宁湾乡附近。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怀宁县。
在今河南卫辉市西北四十里。《水经·清水注》:“仓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苍玉珉石,故名焉。”《清一统志·卫辉府一》:苍峪山,“《县志》:一作苍山。中有棋盘山、龙化岩、塔儿冈、白龙潭”。
即今内蒙古五原县治。民国初五原县迁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