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花山

花山

①在今河北怀安县(柴沟堡镇)西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8怀安卫:花山,“春秋多花,上有池,岁旱不涸”。

②即华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吴地记》:“花山在吴县西三十里,其山蓊郁幽邃。晋太康二年生千叶石莲花, 因名。”

③即华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元史·顺帝纪》:至正七年(1347),“集庆花山劫贼才三十六人,官军万数,不能进讨,反为所败”。即此。

④即今江苏高淳县东南三十里花山。《清一统志·江宁府一》:花山“山最高,上产白牡丹,故名”。

⑤在今安徽全椒县西北。《舆地纪胜》卷42滁州:花山“在全椒县北二十余里。上有古寺基”。《明一统志》卷18滁州:花山“在全椒县西北二十二里。攒峰叠嶂,如花瓣然”。

⑥在今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东南三十五里。《清一统志·杭州府一》:花山“坦衍蟠薄,如冈如陀, 多松竹”。

⑦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六十里。《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谋反,攻邓州,不能克而退,“至花山,遇张从恩兵,不意其进之速,合战,大败”。即此。《清一统志·南阳府一》:花山“山上有彩石辉映,望之如花。因名花山坡”。

⑧在今湖北广水市北百里。《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花山“在县北百里,与信阳州接界”。

⑨在今广东广宁县北。《方舆纪要》卷101广宁县:花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昔时瑶‘贼’险巢也。今有兵营”。

⑩在今广东花都市(新华镇)东北。《清一统志·广州府》:花山“在花县(今花山镇)北。重峦叠嶂,亘数百里,东接从化,北通清远。本朝置县,因以为名”。

(11)在今广西宁明县西北五十里明江岸。临江峭壁上有古代壮族人民的岩壁画,在龙州、崇左、扶绥等县明江、左江上亦有,在六十幅以上,统称为花山崖壁画。其中花山崖画中,最大的场面长170米,高44米,为国内少见。

(12)一名锦屏山。在今甘肃崇信县南。《方舆纪要》卷58崇信县:花山“在城南”。《清一统志·泾州一》:锦屏山“在崇信县南。县城据其麓,繁花木,三时绚烂如屏,一名花山”。


(1)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东北部、新安江南岸。属黄山。小山脊主峰为中心作放射状分布,犹如一支水仙花,故名。海拔193米。山体椭圆,主峰位于中部。山坡多幼松。宋、元以来即为文人雅士寻幽探胜之所,有摩崖石刻,并建有古刹。(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城北。海拔400米。由于临河峭壁上有岩画,如百花盛开,故名。古代壮族岩画位于左江支流明江沿岸,形象生动,它与龙州花山岩画,是研究壮族历史、文化及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的珍贵史料。宁明、龙州花山岩画与白鹤山、酒壶山、宝剑山、紫霞洞等景点组成花山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3)即“华山(1)(1)”。


猜你喜欢

  • 高台 (臺) 县

    清雍正二年 (1724) 改高台千户所置,属甘州府。治所即今甘肃高台县。七年 (1729)改属肃州。民国初属甘肃安肃道。1927年直属甘肃省。

  • 则库城

    一作哲古宗。即今西藏措美县东北哲古。《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则库城“在喇萨东南三百四十里”。

  • 彭原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彭阳县置,属宁州。治所即今甘肃西峰市北彭原乡。《元和志》 卷3彭原县: “因彭池为名。” 大业初属北地郡。唐武德元年 (618) 于此置彭州。贞观初州废,县属宁州。北宋熙宁

  •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①在今江西瑞金市西北沙洲坝棘子排。是一座土木结构瓦房。1933年至193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苦力委员会、手工业工人委员会和国家临时工人工会委员会等机构设此。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也在此居住和办

  • 宁夏行中书省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治所在西夏故都中兴府(后改宁夏路,治今宁夏银川市)。辖境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及青海、新疆部分地区。寻又于境内甘州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元年(129

  • 汤塘

    即今浙江金华县西五十里汤溪镇。《清一统志·金华府一》:“明成化中,知府李嗣以其地阻山带水,犷戾难治,因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地置县,治汤塘,因以为名。”明成化七年(1471)至1958年,汤溪

  • 勐 (猛) 托

    即今云南临沧县西南勐托村。清有把总额外外委驻防。

  • 夏至春秋时国。为皋陶之后,偃姓。在今安徽六安市北十里城北乡。《左传》:文公五年(前622),“楚人灭六”。即此。或作录。夏封国偃姓。春秋时为楚所灭。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东北。《史记·夏本纪》:禹“封皋陶之

  • 富资水

    新安江支流。在今安徽歙县北,南流注入扬之水 (练河)。《舆地纪胜》 卷20徽州: 富资水“在歙县,出昉源”。《方舆纪要》 卷28徽州府歙县“丰乐水” 条下: “府北一里曰富资水,源出府北四十里昉村,亦

  • 洞阳山

    在今湖南浏阳市西北六十里。明 《寰宇通志》 卷55: 洞阳山“山有洞向阳,故名。唐孙思邈炼丹于此”。《清一统志· 长沙府一》: 洞阳山“上有石坛,山涧有潭,湫水流入洞中半里许,石窦引光,沙石朗然,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