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金陵

金陵

①战国楚威王七年 (前333) 灭越后置金陵邑,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三国吴在此筑城。《太平御览》 卷170引 《金陵图》 云: “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 《晋书· 王导传》: “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 后人因以金陵为今南京市别称。

②北魏前期诸帝陵寝。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魏书·太祖纪》: 永兴二年 (410),“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其后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高宗文成帝、显祖献文帝均葬于 “云中之金陵”。《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 金陵 “在古盛乐城西北”。

③今江苏镇江市。唐时亦称金陵。宋王楙 《野客丛书》 卷20 “北固甘露” 条: “唐张氏 《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 唐李璘 《因话录》 言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盖时人称京口亦曰金陵。”

④金朝皇帝的陵墓。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始建于海陵王完颜亮在位时。陵区有睿陵 (太祖完颜旻陵,在房山区西北十五里云峰山麓)、恭陵 (太宗完颜晟陵,在坟山)、德宗陵 (海陵王之父完颜宗干陵,因被世宗削去帝号,陵名不存)、思陵 (熙宗完颜亶陵,葬蓼香甸,世宗朝改葬鹅眉谷)、景陵 (世宗父完颜宗辅陵,陪葬太祖陵侧)、兴陵 (世宗完颜雍陵,葬于太祖陵侧)、道陵 (章宗完颜璟陵,在燕山东风林场一带) 等。明天启朝金陵被捣毁,清兵入关后,重修了睿、兴二陵,已非旧观。


(1)古邑名。战国楚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置,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因金陵山(今南京市钟山)得名。《晋书·王导传》:东晋王导谓“建康,古之金陵”。后人因作今南京市的别称。(2)唐称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为金陵。唐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治润州丹徒县,故《李卫公别集》之《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


猜你喜欢

  • 郭磊庄

    即今河北万全县西南郭磊庄乡。清乾隆《宣化府志》 卷10万全县: 西路有郭磊庄。

  • 宜城

    ①即今安徽安庆市。古称宜城渡,为长江中流北岸一渡口。南宋嘉定十年 (1217) 在此筑城,景定元年 (1260) 移安庆府、怀宁县治此。后历为安庆府、安庆路治。②亦名武阳城。在今四川双流县南十里宜城山

  • 空泠峡

    ①一名空舲峡。在今湖北秭归县 (剪刀峪) 西北。《水经·江水注》: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

  • 青树坪

    即清水坪。今湖南双峰县西南三十八里青树坪镇。

  • 索西城

    在今甘肃岷县东北。《后汉书· 西羌传》: 建初二年 (77),烧当羌寇陇西,马防讨破之,“乃筑索西城,徙陇西都尉戍之”。北魏置赤水县治此。东汉建初二年(77年)筑,在今甘肃省岷县东北。北魏时于此置赤水

  • 武阳渡

    ①又名辟邪渡。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 东南武阳镇。《明史·太祖本纪》: 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太祖自将救洪都。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嘴,遏友谅归路,檄信州兵守武阳渡”。即此。②

  • 广海卫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广东都司。治所在今广东台山市南广海镇。清康熙二十三年(1674)置营, 属阳江镇。设游击防守。乾隆元年(1736)设巡检,嘉庆二十二年(1817)改置主簿。明洪武二十七

  • 茗山镇

    北宋置,属安居县。在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七十里龙新镇南茗山坝。以茗山为名。《宋史·张威传》: 南宋嘉定十二年 (1219),兴元叛兵张福、莫简率红巾军 “自遂宁入普州茗山,威进兵重围,绝其粮道,昼夜迫之。

  • 永宁道

    1914年由下川南道改置,属四川省。治泸县(今四川泸州市)。辖境约当今四川仁寿、井研、沐川、马边、雷波以东(犍为、荣县、威远除外),资阳、资中、内江、隆昌、泸州、泸县、合江以南地区及宁南县地。1928

  • 浦庄市

    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浦庄镇。清同治 《苏州府志》 卷29 《乡都图圩村镇》: 七都十二图中有 “浦庄镇”。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吴县记: “城西南有……浦庄、黄芦、大村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