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州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以阿史那部置,属云中都督府。为羁縻州。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
唐羁縻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阿史那部置,属云中都督府。确址不详。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界。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以阿史那部置,属云中都督府。为羁縻州。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
唐羁縻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阿史那部置,属云中都督府。确址不详。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界。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四里百泉庄。因多泉而名。《清一统志·顺天府二》:百泉“平地涌出,不可胜数,大者有三:一曰原泉,清深澈底;一曰黄泉,流沙浑漫;一曰响泉,其声似闸。然广宽俱不过丈许”。②又名百门泉、
即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四十里纸店镇。明设巡司于此。在河南省沈丘县东部。面积36.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纸店,人口 3120。唐、宋时有造纸作坊和卖纸店铺,故名。1958年建公社,1983年
在今安徽和县南长江西岸西梁山。《清一统志·和州》: 梁山镇 “在州南梁山下。萧齐建元二年尝置二军于东西梁山。《九域志》: 历阳县有梁山寨。本朝康熙二年设游击守备等官统兵驻守”。(1)古镇名。在今安徽省
即二崤。又作崤塞、殽塞。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渑池县西。为崤山、渑池间东西交通要隘。又称崤塞。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渑池县西,是崤山与渑池间交通要隘。《资治通鉴》: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反,赵涉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置,治所在剑浦县 (今福建南平市)。《寰宇记》 卷100南剑州: 本剑州,“以西 (利州路) 有剑州,此故名为南剑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三明、将乐、顺昌、沙县、尤溪、
即今陕西旬邑县东北马家堡。1934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新正县治此。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上,与西林、东林寺合称三大名寺。《清一统志·九江府二》:上大林寺“在庐山西大林峰南。晋建。元末毁。明宣德中重建。寺前有宝树二,曲干垂枝,圆旋如盖。又中大林寺在庐山锦涧桥北,下大林寺
即小招寺。在今西藏拉萨市中心。清乾隆《卫藏通志》 卷6: 小昭寺 “大昭寺北半里许,番名喇木契”。藏语意为大院落。
古地名。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北岸的柴也。为古代横越半岛交通线主要港口之一。见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真腊国”条。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译作斜仔。
即大福坪。今湖南安化县东南一百三十二里大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