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口戍
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一带。《水经·漾水注》: “汉水又西南,径关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东南流入于汉。”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天监十四年 (515),任太洪 “袭破东洛、除口二戍”。除口戍即此。
除,又作蒢。在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年),宁州刺史任太洪破北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关城,即此。
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一带。《水经·漾水注》: “汉水又西南,径关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东南流入于汉。”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天监十四年 (515),任太洪 “袭破东洛、除口二戍”。除口戍即此。
除,又作蒢。在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年),宁州刺史任太洪破北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关城,即此。
即葵园狭。在今甘肃兰州市西。
即馆觉。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12作 “官觉”。
即今江西宜春市北三阳镇。明嘉靖《袁州府志》卷2:宜春县有三阳铺,“三阳桥,县北四十里”。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南剑州置,属泉州行省,后改属福建行省。二十三年 (1286) 以后属江浙行省。治所在剑浦县 (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三明、将乐、顺昌、沙县、尤溪、永安、大田
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 改唐兴县置,属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后唐同光元年 (923) 复为唐兴县。
北宋置,属上洛县。在今陕西商州市西二里。古镇名。北宋置,在今陕西省商洛市西。属上洛县。
①秦置,治所在东垣县 (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满城、阜平二县以南,保定、安国、赵县以西,赞皇以北地区。西汉时避汉文帝讳,改为常山郡。②隋大业初改恒州置,治所在真定县 (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
战国楚都的通名。即楚都郢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 与别都鄢 (今湖北宜城市东南) 的连称。《史记·楚世家》: 顷襄王十八年 (前281),楚人曰,“ (秦) 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
在今河南桐柏县西。《资治通鉴》: 唐元和十二年 (817) 三月,李愬讨吴元济,“自唐州徙屯宜阳栅”。即此。又名新兴栅。在今河南省桐柏县西。《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讨吴元济,“自唐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北盐水镇。清雍正九年 (1731) 移佳里兴巡司于此。又作咸水港。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北盐水镇。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起义军攻克盐水港,即此。详“咸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