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村
①即今河北永清县东北二十八里韩村镇。清乾隆 《永清县志》 图: 东北有韩村。
②即今河北献县东北五十里韩村乡。清乾隆 《献县志》 卷3市集: 有韩村。
集镇名。在山东省临沭县北部。属青云镇。人口1930。为原韩村镇人民政府驻地。明初名韩贾孙,后演变为今名。有韩村河、刘疃河、界前河等。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等。有苹果、山楂、板栗等果园。有石料开采与加工、建筑、皮革、纺织、工艺、柳编等工矿企业。莒阿公路纵贯南北,白唐公路横穿东西。
①即今河北永清县东北二十八里韩村镇。清乾隆 《永清县志》 图: 东北有韩村。
②即今河北献县东北五十里韩村乡。清乾隆 《献县志》 卷3市集: 有韩村。
集镇名。在山东省临沭县北部。属青云镇。人口1930。为原韩村镇人民政府驻地。明初名韩贾孙,后演变为今名。有韩村河、刘疃河、界前河等。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等。有苹果、山楂、板栗等果园。有石料开采与加工、建筑、皮革、纺织、工艺、柳编等工矿企业。莒阿公路纵贯南北,白唐公路横穿东西。
即德荣县。1913年改得荣委员置,属川边道。治所即今四川得荣县。次年属川边特别区。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改属四川省。在四川省西南缘,与云南省相邻。属甘孜藏族自治州。面积 1853.4 平方千米
①又名新立屯。即今吉林长春市南四十里永春镇。光绪《吉林通志》卷12:清嘉庆五年(1800)“于长春堡设理事通判,名长春厅”。即此。②在今贵州黎平县南。《清一统志·黎平府》:长春堡“在永从县(今永从乡)
在今陕西大荔县北。《周书·文帝纪》:西魏大统三年(537),齐神武率众十万, 自后土渡河,逼华州,“乃涉洛,军于许原西”。即此。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北。《资治通鉴》:梁大同三年(537年),东魏高欢自蒲
相传西汉初闽越王筑。即今福建建阳市。《明一统志》卷76建宁府:大潭城“在建阳县治西。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下瞰溪潭,故名”。《三国志·吴书·贺齐传》:建安八年(203),“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即此
又作贷勃山。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南境外兴安岭南段。《新唐书·室韦传》:“西保貣勃、次对二山。山多草木鸟兽,然苦飞蚊,则巢居以避。”
北宋范仲淹筑,属安化县。即今甘肃华池县西五蛟乡。
或作仇由、仇犹。春秋、战国时国。在今山西盂县东北半里。《战国策·西周策》:“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无备故也。”
元大德元年(1297)升宁都县置,属赣州路。治所即今江西宁都县。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宁都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复升为宁都州,直隶江西省。辖境相当今江西宁都、瑞金、石城等县地。1912年降为
在今山西宁武县北阳方口镇附近。《宋史·杨业传》:北宋雍熙三年(986),杨业引兵自石峡路趋朔州,嘱潘美与王侁领兵阵于陈家谷口以援,“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以致杨
清代宫内南书房之别称。因位于乾清宫之西而名。清震钧《天咫偶闻》卷1:“南书房则在乾清宫南廊下之西,最为清要之地。”乾、嘉两代,命翰林编录《石渠宝笈》、《天禄琳琅》、《閟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