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首阳山

首阳山

①又名阳山。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史记·伯夷传》 正义: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 《方舆纪要》 卷17卢龙县: 阳山“峰峦高耸, 下多溪谷, 一作山。 《说文》 以为首阳山也。汉李广守北平,俗传曾射虎于此,山之西麓,有射虎石”。

②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辽州》 称,“本阳区山,俗号首阳山”。

③又名首山、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诗经·唐风》: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论语· 季氏》: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即此。

④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南莲峰乡享堂沟村。《史记·伯夷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清一统志·巩昌府二》 “夷齐庙” 条按: “夷齐饿于首阳之下。马融以为在蒲坂。曹大家注 《通幽赋》 云在陇西。《索隐》 据庄子北至岐山、西至首阳之交,以为在岐山之西。《说文》 以为在辽西。刘延之以为在偃师。《方舆胜览》 亦云在陇西。《府志》: 今陇西县首阳山麓之左,有二贤冢,故于冢旁立庙。明郡人杨闳著辨以陇西之首阳为是。其说不一。” 今渭源县东南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首阳辨碑”。山腰有夷齐墓。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 《新建首阳清圣庙碑》 等碑石。

⑤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北接孟津县界。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后汉书· 孝顺帝纪》:阳嘉元年 (132),“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水经·河水注》: “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夷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 上有夷齐庙。……又有周公庙。”《寰宇记》 卷5偃师县: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1)又称首山或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南。海拔400米。因处中条山道之阳,故名。传西周初,商遗民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此。《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左传》鲁宣公二年(前607年),晋赵“宣子田于首山”;《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年),哥舒翰至潼关,为安禄山将崔乾祐所败,独与麾下数百骑走自首阳山西渡河入关,皆即此。(2)又称首山。在河南省偃师市西北,接孟津县界。邙山主峰之一。日出先照,故名。《水经注》:“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山体为青砂岩,海拔310米。山上旧有夷齐庙。相传伯夷、叔齐葬此,现存伯夷、叔齐墓。三国魏文帝陵在山南。山下有陇海铁路首阳山车站。(3)在陕西省户县城西南与周至县交界处。属秦岭。海拔 2720 米。山林茂盛,灌木丛生,产中药材。野生动物有***等。传商末伯夷、叔齐曾谏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两人隐居此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山西、河南、甘肃均有首阳山及同样传说。(4)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南。海拔2421米,山峰苍翠,盛产薇蕨闻名古今。山出五峰,窟洞满岩,庙宇栉比,松柏掩映,为渭水源头名胜。传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其确切位置,历有争议,山西、河南、陕西均有首阳山。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首阳辨碑”,碑文为杨悫所书,笔法遒劲。山腰有夷齐墓,土冢两座,前有砖牌坊,内嵌砌石碑。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正中大殿5间,东西设廊房,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新建首阳清圣庙碑》等碑石。


猜你喜欢

  • 敖仓

    秦置,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敖山。《史记·项羽本纪》: “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又,《鲸布列传》: 布 “据敖庾之粟”。《索隐》: “案 《太康地记》 云: 秦建敖仓于成皋。”秦置,在今河南省荥阳

  • 羊流河

    亦名杨柳河。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六十里。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9:羊流河“源出新甫山,径羊流镇西会苏庄河入小汶”。

  • 溇中县

    三国吴分充、零阳二县置,为天门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西三官寺乡。西晋属天门郡。《宋书·夷蛮传》: 元嘉间,“天门溇中令宗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十八年,蛮田向求等为寇,破溇中,虏略百姓”。即此。梁以

  • 课阳县

    隋开皇初改涅阳县置,属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北五十四里穰东镇。隋大业初属南阳郡。唐初属邓州,贞观元年 (627) 废入穰县。古县名。隋开皇初改涅阳县置,治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先后属邓州、南阳郡。唐

  • 桃槐国

    在今帕米尔北部阿赖谷一带。《汉书·西域传上》: 桃槐国 “王去长安万 一千八十里。户七百,口五千,胜兵千人”。西域古国名。在今帕米尔北部阿赖谷地一带,一说与捐毒、休循同处。西汉属西域都护。

  • 固原卫

    明成化四年 (1468) 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即今宁夏固原县。弘治十五年 (1542) 改为固原州。

  • 双树堡

    即今辽宁兴城市东北十五里双树乡。《清太宗实录》:后金天聪元年(1627)四月,癸巳,皇太极于宁远城下击败明兵,“军至双树铺驻营”。即此。今辽宁省兴城市东北双树。清崇德七年(1642年)曾建议以宁远双树

  • 南川口

    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清史稿·年羹尧传》: 雍正初,罗卜藏丹津反叛,命羹尧进讨,“罗卜藏丹津攻西宁南川口,师保申中堡”。即此。

  • 永平里

    在今云南马关县西六十八里八寨镇。清代以原八寨长官司地置,为开化府所辖八里之一。嘉庆二十五年(1820)改属安平厅。1914年属马关县。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八寨长官司改置,即今云南省马关县西八寨。

  • 夏汭

    春秋楚地。《左传》: 昭公四年 (前538),“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 五年 (前537),楚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旧从杜预注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