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叶什勒池。即今帕米尔高原叶什库里湖。《清一统志·喀什噶尔》:叶什勒池“原名伊西洱库尔淖尔,在布隆池西四十里。水势深广,万山环绕,北通安集延,西限葱岭,南抵拔达克山。乾隆二十四年,副将军富德穷追逆回
即今河南杞县南傅集镇。清乾隆 《杞县志》 卷4: 傅集社 “距城三十五里”。
即今山东胶南市东北海中之竹岔岛。《清一统志·莱州府一》:竹槎岛“在即墨县东一百里。其相近有巉岛、营岛,俱在县东海中”。
在今山西清徐县西北八里。《方舆纪要》卷40清源县:中隐山“四围高峰,山独中隐,亦曰中隐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5千米。四周群山环绕,景色秀丽。有上中下三洞。下洞张公洞,回环曲折,好像九曲回廊,深
即黄山。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古称三天子都山。黟、歙建县后,通称黟山。东段走向,偏向东北,称北黟山。此段山势峻峭,古属僻远深山区,开发较晚。唐天宝间,太平建县后,始见黄山之名,《元和志》卷28太平县载:
在今河南嵩县东北。《汉书·地理志》 弘农郡陆浑县:“春秋迁陆浑戎于此。有关。”《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更始二年(24),赤眉军西攻长安,“(樊)崇、(逄)安自武关,(徐)宣等从陆浑关,两道俱入”。
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水经·江水注》:“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分溪南流,径其县西,又南一百里入朐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
亦名龙居店。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北。《方舆纪要》卷31蒲台县“三姑台”条下:龙居店“亦曰龙混镇。相传宋太祖微时尝潜寓于此”。
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元和志》卷13西河县:“比干山在县北一百一十里。”《方舆纪要》卷42汾阳县:“比干山在府西北九十里。相传纣使比干筑城于此。”故名。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汾阳市西北九十里。相传殷纣王使
①即今河北南部之滏阳河。五代周至宋、金为衡水、宁晋间之漳水的别称。《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二年 (955),“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藩篱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 深、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