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市镇

龙市镇

①亦作隆市镇。即今四川合川市东北龙市镇。明万历《合州志》卷8:隆市镇“在隆市里”。清光绪《合州志》卷4:隆市镇“距城九十里”。

②即今四川隆昌县西龙市镇。清乾隆《隆昌县志》卷4:龙市镇场在“县西三十五里”。


(1)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西部、龙江中游。面积20.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市,人口1万。南宋建炎年间建村,因龙江得名,称龙头。后传说:龙首伏于村北岩石上,又称为砻头。元代渐成集市,称砻头市,简作砻市。1934年宁冈县治迁此后,演称龙市。1950年属砻市镇和庄前乡,1958年设龙市公社,1984年改设镇。2000年划为井冈山市建制。产稻、油茶等。有农机、汽车修理、陶瓷、木竹加工、食品、花炮等厂。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在此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现有毛泽东、朱德、陈毅旧居,会师纪念馆、会师纪念碑等。319国道在此与宁炎公路相交。(2)在重庆合川市东北部、渠江右岸。面积77.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市场,人口 3410。场内有三口水井(俗称龙泉),清水常溢,顺水相连,宛若游龙,形成市场,故名。明洪武为隆市里的隆市镇。清乾隆末归明月里;光绪改为龙市镇,为龙涞镇辖镇;宣统为龙涞镇治所,属西里。1938年分龙市镇增置佛门乡;次年佛门乡、龙市镇组建佛龙镇。1941年裁佛龙镇,复原建制,龙市镇改称乡。1949年底区设此,1952年析乡街道增置龙市镇。1958年镇、乡组建龙市公社,1983年复为乡。1992年龙市、佛门、孙家三乡建立龙市镇,次年佛门乡划出。2001年佛门乡又并入。产稻、小麦、玉米和花生、柑橘,为全市水稻、水鸭产区和蚕桑基地之一,毛烟著称。有造纸、酿造、粮油等厂。合肖干线经此,北接龙孙、龙佛、孙丁公路,南连龙涞支线,渠江通轮船。有东汉单室崖墓群、明代巴岩寺摩崖造像等。(3)在四川省隆昌县西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市,人口 2900。明代中叶建场,镇以驻地名,因周围山峦似五龙聚会,故名。1949年为东岳乡,1958年改龙市公社,1983年置龙市镇。1992年廖家、福庆二乡并入。主产油菜籽、花生、蚕茧、生猪等。矿产有煤、水泥矿石等。有酿酒、兽药、采煤、纸箱等业。为农贸集市。有公路通金鹅镇。为辛亥革命先驱黄复生诞生地。


猜你喜欢

  • 河保营

    即今山西河曲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河曲县徙治于此。又作灰沟营堡。明宣德四年(1429年)置,即今山西省河曲县城。属河曲县。成化年间置恒羡仓于此,设守备。后改驻参将。清乾隆年间河曲县徙治于此。

  • 周口店支线

    从今北京市西南琉璃河站 (今属房山区) 向西北至周口店。长15.2公里。为卢汉铁路支线。清光绪十八年 (1892) 动工修筑,次年建成。

  • 至和塘

    又名昆山塘。古娄江于8世纪后逐渐湮废。北宋至和二年(1055)重加疏浚,更名至和塘。在今江苏苏州市区和吴县、昆山市境内之娄江。明王鏊《姑苏志》卷10:“至和塘一名昆山塘,成于宋至和间,故名。”又称昆山

  • 台城镇

    北宋置,属滏阳县。在今河北磁县北二十里。范成大《揽辔录》:台城镇“故城延袤十数里,城中有灵台坡陀,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台上。城旁有廉颇蔺相如墓”。(1)在山西省五台县西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

  • 苴国

    春秋战国时国。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史记·张仪列传》: 秦惠王时,“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

  • 石崄口峡

    在今甘肃兰州市东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60兰州:石崄口峡“两岸悬立,黄河经其中,东流入金县界”。

  • 东迎城

    北宋置,属河州。当在今甘肃临夏、和政、广河等市县或东乡族自治县境。

  • 安陵县

    ①西汉惠帝置,属右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穆家村附近。西晋废。②北魏改东安陵县置,属渤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吴桥县(桑园镇)北十五里南运河东岸安陵村。北齐天保七年(556)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

  • 盘水县

    唐武德中置,属西平州。治所即今贵州普安县。以盘江得名。贞观八年 (634) 属盘州。后废。唐武德初置,治今云南省普安县。后地入南诏废。

  • 牛脾山

    一名大隧山。在今河南长葛县东。《清一统志·开封府一》:大隧山“高二十余仞,长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崖壁立,中有坦途,可容方轨。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即“大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