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司徒

大司徒

官名。①相传为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礼记·王制》: “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②春秋战国置。宋国为六卿之一,执国政。鲁国亦称大左司徒。《鲁大左司徒元鼎铭》: “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 齐国或省称大徒。《齐素命镈铭》: “余为大攻厄,大史、大徒、大宰,是以可使。”③《周礼》六卿之一,为地官之长。掌国家土地图籍、户口,管理土地使用、诸侯封邑、人民教化。属官有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师下大夫四人、 上士八人等。 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复置为地官府长官,亦称“大司徒卿”。正七命。参见“地官府”。④三公之一。西汉成帝以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同号宰相。哀帝元寿二年(前1)以丞相之名不见于经书,改名大司徒,列大司马之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 (后51)去大字,改名司徒,历朝因之。后亦作为司徒的代称。唯十六国汉(前赵)复名大司徒。元朝亦或置,非常制。参见“司徒”。⑤“户部尚书”的别称。


1、佐天子执政。《礼记·王制》:“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春秋战国时,宋国以大司徒为六卿之一,掌国政。鲁国称大左司徒。《鲁大左司徒元鼎铭》:“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

2、掌土地图籍、户口等。《周礼·地官·大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邦国。”由此可知,大司徒在周朝是掌管图籍、技术和教化的官员。

3、三公之一。大司徒, 汉初称相国或丞相,后称大司徒,东汉初仍称大司徒,后称司徒,掌人民事,助天子掌管行政,总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王莽时定三公之号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封章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东汉仍为三公之一,助天子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光武帝纪》:“秋七月辛未,拜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后汉书·侯霸传》:“建武四年,光武征霸与车驾会寿春,拜尚书令……明年,代伏湛为大司徒,封关内侯。”

4、虚衔。魏虽设大司徒为三公,但不参与朝政,成为虚衔。

5、隋唐时称司徒为三公之一,参政。历代相沿,到明朝始废。

6、清朝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参看《周礼》、《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新唐书·百官一》、《历代职官表》和“丞相”、“司徒”条。

猜你喜欢

  • 卿事寮

    官署名。西周置。王室处理国政的权力机关。在内任职者称卿事。《作册令尊铭》: “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官署名。商末周初始置,其长官称卿事,也写作卿士,掌国家政事。甲骨卜辞作卿史,如“其令

  • 觉义

    分见“左觉义”、“右觉义”。

  • 大行郎

    为大行令的属官,职似谒者,掌斋祠傧赞等。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大行令”条。

  • 都官尚书

    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十六国大夏始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于是拜(王)买德为都官尚书。”南北朝皆置。南朝宋三品,梁十三班,陈三品、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中,二十三年改三品

  • 工程局

    海关组成部分之一,即工务部。见该条。

  • 十九路

    政区名。金袭辽五京道之制置为五京路,又置十四总管府,各辖一路,共为十九路:(1) 上京路,治所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统会宁府,肇、隆(故辽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信三州,并有附路五

  • 中书丞

    官名。三国吴置,为中书令属官,可参议国政,权任颇重。官名,三国时吴置,为中书令之副,佐令行职事,可参议国政,权势颇重。

  • 指分

    又称加捐指分。清朝任官方法之一。清制:凡京外月选官,均由吏部掣签确定分发何省或何衙门。捐纳章程规定,凡候补官,只要缴足规定额数捐银,即可要求指定分发至某省或某衙门,谓之指分。

  • 廉访

    明清按察使 别称。清代对按察使的尊称。因元代有肃政廉访使,与按察使的职掌大致相同,故称。

  • 军候

    官名。省称候,位次校尉。据《后汉书·百官志》,大将军营五部,部置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秩比六百石。官名。1、汉置,掌侦察敌情或维持军纪。《汉书·李陵传》:“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