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家族

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大庸、吉首、花垣,湖北西南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四川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贵州东北部的铜仁、思南、江口等地。人口5704223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地区通用汉语、汉文,无本民族文字。一说源于秦灭巴后,迁入湘鄂川黔之巴人或廪君之后;或称由湘西地区土著与进入之巴人、汉人融合而成;又谓因与云南彝族有相同习俗,源于唐中叶之乌蛮。今多数学者认为其先民与古代巴人有渊源关系。秦汉以前居于巴郡、南郡(荆州地)。两汉时移入黔中郡(汉称武陵郡),以火耕水耨、渔猎采伐为业。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古有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酉溪蛮、溇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名称。宋代,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相继出现。因地处溪峒,又有溪峒蛮、溪蛮、蛮峒等称。明清以来有时还以徭、苗名称之。直至1957年始确定为土家族。从五代(907—979)起,封建领主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至清雍正(1723—1735)间“改土归流”时,逐渐向地主经济过渡。曾多次起义反抗中央王朝的统治。著名起事首领汉代有零阳蛮精夫※相单程,溇中蛮※覃儿健、※谭戎、巫蛮※许圣等。南北朝以后,地方豪酋势力发展。唐代,在湘鄂川黔边境设羁縻州县,归顺者均委以官职。唐末五代间,彭氏势力崛起,逐渐统治溪州等二十余州。宋承唐制,增设散毛、巴东、石柱等宣抚司、安抚司。元明清三朝,先后设置土司统治。直至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农民受土司盘剥,生活无计,多次与苗、侗、汉等民族联合奋起反抗,以明代腊尔山起义、清代乾嘉起义规模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少优秀青年参加革命,与苗、汉等族人民一起建立湘鄂西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组织赤卫队、游击队。1934年10月,红二军团贺龙、关向应及红六军团任弼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大批青年参加红军,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长期与汉、苗等民族接触和交往,广泛吸收了各民族文化。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享有盛名。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尚有崇拜白虎(祖先)遗俗,信仰多神。

猜你喜欢

  • 喀申和卓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王公。又译克新和卓、喀沙和卓。叶尔羌(今莎车)人。清辅国公额色尹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受命袭父爵。因勤谨奉职,越一年封镇国公。嘉庆二年(1797),以托病不肯当差,被革爵,交刑

  • 西域琐谈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 罗顿多吉旺秋

    宋代藏传佛教名僧。藏族。佛教后宏期首创人拉勤贡巴饶塞十弟子之一。11世纪后藏人。学法有成,于今后藏夏鲁寺地建坚公寺,以宏扬佛教。因初无寺僧,内只有空立木梯,故又称坚公齐东囊东寺。后以罗顿多吉旺秋出家为

  • 李光仕

    ?—597隋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市)俚人首领。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春二月,率俚人反隋,震撼桂州各地。闻朝廷遣员外骑侍郎何稠等发岭南、岭北官军前来镇压,在白石洞一带密林中凭险设栅埋伏,重创前来征剿

  • 藏语音译,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阶级的统称。此称出现较早,据史载,大约在止贡赞普时已有此种称为“阐”的奴隶出现。至囊日松赞(吐蕃王朝创建者松赞干布之父)时,此种奴隶已成为普遍现象,且从单个奴隶的“阐”,

  • 伊喜洛桑丹贝贡布

    1760—1810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为济龙呼图克图八世。生于博窝麻勒觉村。5岁确认为济龙洛桑白登坚赞之转世。次年,于康区之巴学寺坐床。朝廷赐印信,准其袭封。乾隆三十六年(1771),赴京朝觐

  • 兀山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鄂山卫,并说清代有鄂山,在吉林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北77里。

  • 红头屿

    即“谈马颜”(1956页)。

  • 呼尔哈河卫

    见“兀鲁罕河卫”(112页)。

  • 康佐苗

    苗族的一支。亦称山苗、克孟牯羊苗、炕骨苗、班苗、洞苗等。明清史籍对贵州紫云、广顺、镇宁等地苗民的称呼。今贵州惠水、龙里、花溪、望谟、罗甸等地尚有其民居住。康佐,元时为苗寨。明洪武十九年(1386)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