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延安民族学院

延安民族学院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1941年7月初在陕北公学成立民族部,以培养民族干部。不久陕北公学解散,在民族部基础上成立民族学院。副院长高克林,教育长乌兰夫,副教育长王锋。学员有汉、蒙、满、回、藏、苗、彝等民族。如藏族天宝、扎喜旺须,蒙族云世英、云一立、云生格、塔拉、李存义、赵俊峰,回族马畔山、马有德、李占山、闪晓夫(女)等均毕业于该院。根据文化程度分设6个教学班,另设1个研究班。学习课程有党的建设、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中国社会发展史和语文、历史、地理等文化课。也学习有关抗战的理论。研究班还学习、研究党的民族政策和蒙、回两族的历史。1942年春整风,与鲁迅艺术学院一起并入延安大学。

猜你喜欢

  • 李蜀书

    即“蜀李书”(2360页)。

  • 碾伯南川

    古地名,在今青海乐都县南。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应前往贡马之西宁番僧三剌之请,为其在该地建佛刹,赐名曰“瞿昙寺”,并题写寺额,至今犹存,仍挂在大殿内。

  • 好陈

    见“好儿趁”(937页)。

  • 撒尼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亦作撒米、撒完。彝语音译,意为“平和慈祥的人”。他称撒尼人或撒尼。主要分布在云南路南、弥勒、丘比、泸西、陆良、罗平、宣良、昆明、武定等地。有著名长诗《阿诗玛》等传世。详见“彝族”(25

  • 达仓巴·班觉桑布

    15世纪藏族学者。后藏达仓人。自称叶如达仓·班觉桑布。《汉藏史集》作者。该书约在明宣德九年(1434)成书,内容甚丰,涉及汉、印度、西藏、尼泊尔、西夏、蒙古、于阗等历史。有关藏区佛教各派及地区历史的叙

  • 鲁至道

    见“伯笃鲁丁”(1092页)。

  • 杏城

    古地名。亦堡镇名。在今陕西黄陵县境内。魏晋时陕西关中渭北高原形成少数民族居住地带,由聚落发展成为若干堡镇,此为其中之一。晋兴宁三年(365),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刘卫辰率众二万攻杏城,苻坚率精锐讨之

  • 八鲁加

    门巴族男性戴的帽子。门巴语音译,意为“黑顶帽”。帽呈筒形,其形制是平顶为黑色氆氇呢,帽筒身为红色氆氇呢,帽的翻沿为黄褐色绒、并设“V”形缺口,用蓝布绣裹沿边。戴时其缺口置额前偏左。流行于西藏门隅北部地

  • 伊希肥道尔济

    见“对音库尔呼图克图二世”(643页)。

  • 阿史那逾输

    见“墨特勤”(25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