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在湖南农民运动影响下,桑植成立农民协会后在泸溪等地亦相继建立。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等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展开游击活动。1929年春,建立湘鄂西苏维埃政权,解放鹤峰。5月解放桑植。以两县为湘鄂西革命中心。继在龙山、五峰、宣恩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燃起湘鄂西地区革命烽火,并与国民党独立十九师向子云旅展开激战,粉碎敌人多次围剿。同年8月,湖南军阀鲁涤平、何键以两万兵力进攻。9月,红军第二军转战鄂西,相继解放五峰、长阳。1930年5月,成立中共湘鄂西特委,红二军与红六军会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周逸群任书记兼军团政委,贺龙为司令员。北起潜江,南达洪湖,沿清江、澧水西至武陵山区,包括桑植、鹤峰、五峰、建始、龙山、宣恩、大庸、永顺、慈利诸县,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湘鄂西特委领导下与国民党及地主团防武装展开斗争。各族人民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在湘鄂边境崇山叠岭中坚持游击斗争,并在反围剿战斗中,英勇支援红军。1933年,在咸丰成立鄂川边区独立团,打土豪、分田地。1934年10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在桑植、大庸、永顺、龙山等县深入土地革命,扩大武装,配合中央红军长征。湘鄂西革命活动中心由鹤峰转移到永顺一带。11月全歼国民党黔军五万余人。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许多土家族、苗族青年都参加了红军。

猜你喜欢

  • 包藏先结簇长官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境。其长官事按三年一贡例入朝贡马,赏赐如例。长官世代袭替。

  • 多布加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为一证物名称。珞巴族习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珞瑜地方。凡双方发生纠纷,经中间人调解后,问题已经解决,为恐反悔,双方在一片石块上,涂上火胶,待其熔化时,让双方盖上特殊印记,以作和

  • 鉤町

    古国名。一作钩町、勾町。秦至西汉时为夜郎国西南部小邑之一。约当今云南广南县境。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钩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及族众,从汉军追杀益州廉头、姑缯、牂柯、谈指、同并等邑叛众。因功被立为钩町

  • 乞寒舞

    古代乐舞。流行于今新疆和中亚一带。又称泼寒胡戏、乞寒泼胡,简称乞寒泼寒、泼胡。多于寒冬腊月间举行。届时,人们聚集街头巷尾,或赤身裸体,或戴神鬼、兽形面具,或骑马胡服,互相用水浇泼,至而泼洒行人,狂而作

  • 吴金银

    清代广西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广西龙胜(治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人。侗族。乾隆五年(1740),率领龙胜厅所属广南、平等等地侗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统治,附近苗、瑶、壮各族人民起而响应,队伍迅速扩展至2 000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有温泉、哈拉河、伊逊河。东接车臣汗部中右后旗,西至萨喇博罗图,南邻本部中旗,北抵本部中左翼末旗及军台。有佐领1。会盟于汗阿林盟。旗札萨克为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从弟锡布推哈坦巴图鲁,

  • 合儿班答

    1281—1316伊儿汗国第八代汗。又译合而班答。蒙古孛儿只斤氏。※阿儿浑汗第三子,※合赞汗弟。原受命镇守呼罗珊封地。成宗大德八年(1304),合赞汗死,遵遗命嗣位,号完者都汗(意为“有幸运之汗”)。

  • 步甲

    清代八旗兵种之一。即步军统领所辖步军营之兵。主要从事京都内城、皇城的治安及修筑街道等。原定,以八旗满洲、蒙古中愿当步军之正身旗人、开户、旗仆等选充,每佐领18名、步军领催2名;八旗汉军每佐领12名、步

  • 金满州都督府

    唐代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的羁縻机构。高宗永徽五年(654)以处月部置州,隶轮台(今乌鲁木齐东北)。龙朔二年(662),改州为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职位世袭。隶北庭都护府管辖。

  • 俄洛族

    见“果洛克族”(14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