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立宪派请愿运动

立宪派请愿运动

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为要求清政府早日实行宪政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又称立宪运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欺骗人民抵制革命,开始玩弄“预备立宪”骗局。立宪派对清政府宣布立宪拍手叫好,但对实行无期深为不满,于是纷纷组织团体为促使清廷早日立宪而积极展开活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秋,各省立宪派相继上书清廷要求召开国会,早行宪政,有的还派出代表赴京请愿,逐渐形成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清政府迫于当时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进一步以“预备立宪”来缓和矛盾,笼络上层资产阶级和地方官绅,因而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筹备期定为九年,作为对立宪派请愿运动的答复。不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连死去,三岁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由其生父载沣摄政。载沣为挽救清朝的垂危统治,一面大搞皇族集权,一面继续用“预备立宪”欺骗舆论,重申坚持立宪宗旨。按《九年筹备立宪清单》的规定,1909年(宣统元年)各省成立咨议局,次年中央成立资政院。各省的立宪派在咨议局中占有优势,许多著名的立宪派头面人物成了各该省咨议局议长,如江苏的张謇,浙江的汤寿潜,湖北的汤化龙,湖南的谭延闿,四川的蒲殿俊等。他们以咨议局为合法的活动阵地,积极参与地方政务,同时互相联络准备再度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尽早实行宪政。1909年12月(宣统元年十一月)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出面邀集十六省咨议局代表在沪开会共商请愿进行办法,决定组成请愿代表团,公推直隶孙洪伊为领衔代表,赴京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910年1月16日(宣统元年十二月六日)代表团向都察院递交早开国会请愿书,清政府以必须循次筹备为由拒绝所请。代表团在北京联络各界,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制造声势。1910年6月16日(宣统二年五月十日)代表团以十个团体的名义再次向都察院呈递请愿书,清政府断然加以拒绝。10月(九月)资政院正式开会,请愿代表决定进行第三次请愿,向资政院呈递请愿书,请资政院代奏要求次年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这时,一些地方督抚出于维护自己权势和抵制革命的目的,也联衔奏请召开国会和组织内阁。清政府慑于压力,被迫于11月4日(十月三日)宣布预备期限由九年缩短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明年先成立责任内阁。同时令各省请愿代表“即日散归,各安职业”,不准再行请愿。有的代表认为请愿已有结果,离京返回;有的代表仍不满意准备继续请愿,坚持要求立行宪政。清政府转取强硬措施,把准备继续请愿者强行押送回籍或发往新疆充军。在清政府的高压下,立宪派所发起的请愿运动就此结束。

猜你喜欢

  • 后金

    十七世纪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十六世纪末,女真逐渐形成了四大部。即建州部,据有苏克苏护河(今辽宁苏子河),浑河(今辽宁浑河北岸)、完颜(今吉林通化以南)、栋鄂(今辽宁桓仁附近)、哲陈(今辽宁北部)等地;长

  • 洛阳兵变

    五代时,后梁末帝朱友贞利用禁军杀兄夺位的事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全忠第三子朱友珪杀父自立,称帝洛阳,引起诸弟及朝臣不满。次年,驻守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朱全忠第四子、均王朱友贞阴谋夺取皇位,遂

  • 后蜀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33年,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所建。孟知祥祖、父二代,皆系唐朝郡校;其伯父孟方立、叔父孟迁,均为一方节度使。在唐末藩镇兼并中,孟迁降归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孟知祥随父亦仕太原,为

  • 同文馆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之一。1862年(同治元年)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诉等奏准设立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相当于小学程度。1866年(同治五年)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延聘洋人为

  • 梓州战役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李顺率农民军攻占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宋军残部逃往成都东北之梓州(今四川三台)。知州张雍率三千士卒,在城中治器械,积军储,以为固守待援之计。李顺派大将相里贵率二十万大军进

  •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简称《十九信条》。清政府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而颁布。武昌起义爆发,湘、陕等省相继响应,清政府受到极大震动。1911年10月29日(宣统三年九月八日)驻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联名

  • 武宗即位之争

    元成宗去世后发生的皇位之争。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正月,成宗病逝, 无嗣。成宗生前多病, 卜鲁罕皇后多参与政事。此时, 卜鲁罕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安西王阿难答为帝,而右丞相哈剌哈孙等蒙汉官员

  • 康熙治河

    康熙帝时对黄河的修治。顺治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成灾,淮河、运河受其影响,也随之梗塞不通。治理黄河并兼治淮河、运河,遂成为不可稍缓的任务。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即用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河。靳

  • 中法停战条件

    即《中法和议草约》,因在巴黎签订,法文本称《巴黎议定书》。1885年4月4日(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清政府谈判专使、英籍税务司金登干与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于巴黎签订。共三条:两国遵守1884年5月

  • 王恭、桓玄之乱

    东晋统治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安帝白痴,司马道子辅政,王国宝参掌朝政。国宝主张削弱地方军镇势力,引起王恭、殷仲堪等人不满。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