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一百九十九卷。清康熙年间日本人山井鼎撰,日本人物观补遗。山井鼎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又名神生,字君彝。物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叔达。史载日本上毛(地名)有参议小篁遗址,足利氏兴,因其地建学校,多藏古书。康熙初鼎即在此得《七经孟子》古本,是唐朝时传至日本的,又得宋本《五经正义》,遂作此书。日本御门帝享保年间(清康熙末年),官府命物观等人搜集诸本,为之补遗(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一说《补遗》成于清康熙九年,参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左传》、《礼记》、《论语》、《考经》、《孟子》。皆摘字为释,不载全文,先经次注次疏次释文。以汲古阁本为主,而以宋本、古本及明刻诸本校其异同,分为“考异”、“补缺”、“补脱”、“谨案”、“存旧”五大类。山井鼎所谓“宋本”,往往与汉、晋古籍及《经典释文》别本、相台岳氏诸本合,所称用古本及足利本(指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印行的活字版,今已无从考证)以校诸本,竟为唐以前别行之本。儒家经典流传下来的,除唐石经、陆氏释文、贾孔正义外,以此书最古,此书虽不完整,却可用来勘校唐以来经籍传播中的错讹。另外,此书对传注、释文、正义的校勘极为繁细,有些虽无足轻重,有些则极为精密,对经籍的整理功不可没。当然,山井鼎及物观所见,只限日本所有,其中错讹在所难免,清代学者对此多所考证。此书何时传入中国不得而知,清乾隆年间,阮元视学浙江时见之,命工依写,刊成小版,并校勘讹字附于卷末,共四十卷。此书列《孟子》于七经之外而不合称八经,是因为唐代《孟子》不列于经,此书仍袭唐制。

猜你喜欢

  • 刘随州集

    十一卷。唐刘长卿(725?-789?)撰。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河北)人。少读书嵩山。开元二十一年(723)进士。至德二年(757),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上元元年(760)贬

  • 肥城县志

    ①二卷。清尹任修,尹足法纂。尹任,枣强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八年(1669)任肥城县知县。尹足法,邑人,举人出身,曾任湖广永州府永明县知县。尹任掌肥城县后,至十一年(1672),奉檄修

  • 果堂集

    十二卷。清沈彤(1688-1752)撰。详见《周官禄田考》沈彤博究古籍,精于考据。此集收入的主要是其经学方面的学术论著。如《周官颁田异同说》、《五沟异同说》、《并田军赋说》、《释周官地征》等篇。《四库

  • 墨客挥犀

    十卷。旧题宋彭乘撰,实则后人伪托。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此书是两宋间人采辑诸书而成,故宋时传本,不题撰人姓名,知非彭乘所撰,则无自疑为赝作矣。所采诸书,以魏泰《东轩笔录》、沈括《梦溪笔谈》、惠

  • 蕴珍堂石刻

    四卷。清冯恕辑。郭希安勒石。所收自唐至元,第一卷为颜真卿、苏后湖、司马温公、苏东坡、朱元璋。第二卷为朱元璋、赵清献、李忠定、宋徽宗、朱文公、朱元璋。第三卷为朱元璋、刘武僖、米元晖、朱文公、张敬夫、张儒

  • 敬乡楼丛书

    四辑,三十八种,二百七十二卷。民国黄群编。黄群字潮初,浙江永嘉人。曾积三十年之功搜集乡贤遗著,得四百余种,此丛书所收即为其所搜集,共分四辑,第一辑收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等十种,其中宋人五种,元

  • 文襄公奏疏

    十五卷。附年谱一卷。清李之芳撰。李之芳字园,山东武定(今山东惠民县)人。顺治进士,曾为金华推官,因治行优异而提升为刑部主事,累擢左副都御史。李之芳在台十三年,所上章奏几十条皆有关治体,词旨切直,耿精忠

  • 烈皇小识

    八卷。明文秉撰。秉字应符,又字荪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亡后,隐居竹坞,著书自号“竹坞遗民”。著有《烈皇小识》、《先拨志始》、《甲乙事案》、《前星野语》、《定陵注略》、《先朝遗事》、《姑苏名贤续记

  • 说文义例

    一卷。清王宗诚(1764-1837)撰。宗诚字中孚,号莲府,一作廉府,青阳(今属安徽)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此书系就《说文解字》撮举六书大义,论述重点为形声、转注二书。论及形

  • 鹰论

    二卷。意大利利类思(1606-1628)纂译。利类思,意大利传教士,1637年来华,译有《超性学要》等书。清初康熙年间,朝廷统治者仍沉缅于关外的马背生活,养鹰放鹞,驰骋狩猎,视为故常。当时清圣祖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