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思陵翰墨志

思陵翰墨志

一卷。又名《翰墨志》、《高宗翰墨志》。宋高宗撰。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始封康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掠之后,即位于建康(今南京),先以李纲为相、宗泽为将,力谋恢复,但高宗一向怯懦,为奸佞之臣黄潜善、汪伯彦所惑,而南迁扬州避敌,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以秦桧为相,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与金讲和,对金称臣,成偏安之局,史称南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无子,传位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崩,庙号高宗。高宗当卧薪尝胆之时,未能修炼戎韬作为自强之计,却耽心于笔札,效太平治世之风,可谓舍本而求未。然而以书法论,却颇得其精深。陆游在《渭南集》中极称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且清暇之时,展玩摹拓不稍懈怠。王应麟《玉海》亦称其初喜黄庭坚体格,后又采米芾,不久皆置不用,专意于羲、献父子,手追心摹,并认为学书应当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在《翰墨志》中,赵构自称五十年间未尝离开笔墨,可见其于书画钻研颇深。是书开篇即称“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正是在这种精深研究、揣摩的基础上,赵构才得以俯瞰中国古代书法的全貌,品而评之,惟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谓宋代“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太宗时搜罗法书,备尽求访,仅李建中以字形瘦健“姑得时誉”,却恨无秀异;熙丰以后,蔡襄、李时雍“方入格律”;继有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定向”。于同时仅举钱塘之吴说、信州之徐竞,尚皆不满之词。是书以较大篇幅论述学书宜正书、草书“不可不兼有”之说,中间插以书人之风格特色,亦不乏书家趣事,如米芾之“洁疾”与“择婿”,趣味横生,可见其推重米芾之行草,发自喜爱之心。且论效米芾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可谓入微之论、不刊之言。其后叙及先皇帝宋徽宗时,言其“尤喜书致,立学养士,惟得杜唐稽一人”,可是,对此人后代书家未举其名,不知何故。其中《论砚》一则,一直为后世鉴赏家奉为指南。《翰墨志》评论书家之得失优劣,有的放矢,精深细致,不失为我国书评史之重要书法杂著。有《百川学海》本、《詹氏书苑补益》本、《说郛》本、《书苑》本、《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注疏琐语

    四卷。清沈淑(详见《陆氏经典异文辑》)撰。卷一是《易》、《书》、《诗》,卷二是《礼记》、《周礼》、《仪礼》,卷三是《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卷四是《孝经》、《尔雅》、《论语》、《庄子》。题名“

  • 奇觚庼文集

    三卷。《外集》一卷。清叶昌炽(1847-1917)撰。叶昌炽字鞠裳,晚号缘督庐主人。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充会典馆帮总纂、国史馆提调,迁国子监司业、翰林院

  • 两山墨谈

    十八卷。明陈霆(详见《唐余纪传》条)撰。此书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前有德清县知县李檗序。李序中称“水南先生既谢尘鞅,结庐两山之间,居左右图书,放情山水,锐意述作,于世俗外交泊然淡然也。李子公暇得

  • 为善阴骘

    十卷。明永乐十三年官撰颁行。前有明成祖自制序。所采共一百六十五条,各以四字标题,后加以论断,并系以诗。书名取自《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阴意暗默,骘意定降。全意谓天虽不言,但于冥冥之中监督人之

  • 程功录

    五卷。清代杨名时(1661-1737)撰。杨名时见《周易札记》条。此书仿照明代薛瑄《读书录》体例所撰的儒学札记,虽然书中第四卷论析了“铅汞之说”,但全书总体内容还是以儒家为主。此书是作者的讲学言论集。

  • 陈检讨四六

    二十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代著名文学家,陈贞慧之子,官至检讨。陈维崧天资颖异,十岁代祖作杨忠烈像赞,后与王士禄、王士祯、宋实颖、计东等唱和,

  • 枕经堂金石跋尾

    三卷。清方朔撰。方朔,字小东,安徽怀宁(今潜山)人。是编有宋祖骏、潘祖荫、宗稷辰、沈兆沄书后,吴隐作跋。卷一为属于金属之跋,卷二、卷三为属于石属之跋。跋后所附各家题记,如翁方纲、何子贞之韩敕造孔庙礼器

  • 桂馨堂集五种

    十二卷。清张廷济(1768-1848)撰。张廷济,字叔未,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1798)举孝廉第一。屡试不第,遂归隐,以图书金石自娱。当时士大夫,高其行。所居清仪阁,其中之物,自商秦魏晋唐以至近代,

  • 南史

    八十卷。李延寿(见前篇)撰。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在隋末参加窦建德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后来失官转而著史,未完成而逝。李延寿继承父志编史。《南史》、《北史》是属于私人编撰一个时期的纪传体通史。李延寿在太宗贞

  • 六经伤寒辨证

    四卷。清蔡宗玉(生卒年不详)辑,林昌彝补方。蔡宗玉字茗庄,泉州(今属福建)人。约生活于乾隆年间。名医陈念祖曾师事之。此书就伤寒六经见证,以分经辨证归类方法,列述伤寒证的各种证候。每一证候,先列原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