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

蜀石经

八册(庐江刘氏影印本)。刘体乾辑。体乾字健之,安徽庐江人。此书为刘氏辑其先后所得蜀石经拓本影印而成。只以册计,不分卷。第一、二、三册是石经《周礼》。第一册是卷九,存三十七页半。其存字自《秋官上·蜡氏》注“此官之职”句的“职”字起,至《秋官上》末经文“如蛮隶之事”句止。第二册是卷十,存三十八页半。其存字自《秋官下》“布宪掌邦宪之刑禁”句起,至《秋官下·掌客》注“载米之车也”句止。又存“曰薮十薮曰秉车”七字。第三册是卷十二,存二十三页。其存字自《冬官·玉人》注“男守蒲壁”句的“壁”字起,至《匠人》“窦其崇三尺墙厚三尺”句的“厚”字止。第四、五、六册是蜀石经《春秋左氏传》。其四、五两册是卷十五,存五十三页。其存字自襄公十年经文“经十年春”句起,至十五年注“郑之有谋也”句的“也”字止。其第六册是卷二十,存三页。其存字自昭公二年“夫子君子也”句的“子也”起,至传“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请焉”句的“而”字止。中间缺经文十二字,注二字。第七册是蜀石经《公羊传》,是《公羊传》卷二,存十九页。其存字自桓公六年传“犹曰是人来也”句的“来”字起,至传“归者出入无恶”句的“无恶”字止。其后残破不完,仅存“注入不应盗国”五字和“也不书出时者略小国”九字以及传“公会齐”三字。第八册为蜀石经《穀梁传》,存两页半,又三页半,又两页,又半页。半页者为卷六,其存字自文公元年传“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句起,至“王使叔服来会彝”句止。三页半者为卷八,其存字从成公元年传“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句起,至传“举其贵者也”句“其”字止。其两页半和两页者为卷九。两页半者,其存字自襄公十八年传“公会晋侯”句起,至十九年传“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句的“至”字止,末半页仅另装“廿四”两字。两页者,其存字自襄公二十六年传“公会晋人”句起,至二十七年传“晋专喜之徒也”句止,其后残破不完,仅存传“何也已虽急”五字;“是亦弑君者”五字;“有是信”三字;注“恶”一字。共八册。存《周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四经,共九卷。只有《左氏传》卷十五是完整的,为壬寅夏四月付印。册首冠以王树楠序。各册前后共附图十二幅及乾嘉以来百余家所题的诗词记跋。其中如杨珤臣的跋辨析源流,吴履敬的跋考订同异,翁方纲的跋论蜀刻宋刻的不同。还有附于各卷的陈庆镛的考异补,缪荃孙的校记,以及缪氏诗注认为《穀梁传》后“廿四”两字为所记石数等等,这些对于研究蜀石经都具有参考作用。蜀石经传本久已稀少,只有明内阁储有全本,见于张萱所撰《疑辉》。至有清一代,据各家所见所闻,见于记载的,只有当初黄树谷所藏,后来归王溥、黄丕烈所有的《毛诗》卷一、卷二;当初由赵魏所藏,后来归汪继培所有的《周礼·夏官》三十六行;杨继振所藏的《周礼》卷九、卷十,《春秋左氏传》卷十五,《穀梁传》卷九;当初陈芳林所藏,后归梁章钜所有的《春秋左氏传》卷二十;陈庆镛所藏的《周礼》卷十二;《公羊传》卷二;魏亦鹤所藏的《尚书·尧典》一篇;王树楠所见的《尚书》三十六行以及清内阁散出的《谷梁传》卷六、卷八、卷九后两页。刘氏此书所辑,只有《毛诗》、《尚书》,《周礼·夏官》不在其内,其余则悉萃于此,可谓集蜀石经之大成。王国维《观堂集林·蜀石经残拓本跋》,鉴于《左氏传》卷十五首面前有东宫书府印,与内阁散出的《穀梁传》卷六首页的印记相同,遂认为刘氏所辑皆源出内阁,即张萱所见大库之本。王氏考溯渊源,颇为可据。但所记页数,《周礼》卷九误作三十八页;,卷十误作三十七页;《穀梁传》卷九两页半,误作两页。其数均与刘氏此书不符,悉当以刘氏此书为据。考石经之刻,早于蜀石经的,汉有熹平,魏有正始,唐有开成;晚于蜀石经的,北宋有二本,南宋有高宗御制书,清有蒋衡所书。这些石经均仅刻经、传正文,不及于注。而蜀石经则经、注并刻,且所据为太和旧本,因此各家竞相推重。只有阮元的《毛诗校勘记》对蜀石经独有微词。现根据王昶的《蜀石经残字考》、吴骞的《蜀石经考异》,冯登府的《石经考补》、栋庆镛的《石经考异补》、缪荃孙的《蜀石经校记》来看,蜀石经的脱字、羡字、误字固所不免,但可据以订正各本脱字、羡字、误字的材料也很不少。全祖望认为其书既然很庞大,舛误之处自不可免,重要的是那些可以用来考证各本的材料。其持平之论,确实可以作为对蜀石经的定评。只是所谓蜀石经,详考各经,实不尽刻于蜀。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蜀石经《左氏传》三十卷,不缺唐讳及国朝讳,而缺“祥”字,当是孟知祥僭位后的刻石。其《穀梁传》不缺唐讳、蜀讳,而缺“恒”字,可知刻在真宗以后。又其《汉读书附志》说,蜀石经三传至皇祐初才刻完,所以《公羊传》后,书云“大宗皇祐元年岁在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可知《公羊》、《穀梁》二传,实际上刻于宋代。之所以总称为蜀石经,是因为当初刻石的时候是由后蜀统揽的。

猜你喜欢

  • 榘庵集

    十五卷。元同恕(1254-1331)撰。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后徙于奉元(今属陕西)。至元间授国子司业,辞不拜。延祐六年(1319)立皇太子,召恕为奉议大夫。卒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此集

  • 武穆王演义

    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 咸宾录

    八卷。罗日絅编著。罗日絅,字尚之,江西南昌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分八卷,计《北虏志》一卷,《东夷志》一卷,《西夷志》三卷,《南夷志》三卷。书中所称虏,即指我国边远地区的少

  • 印书

    二卷。明朱闻(其生平不详)纂,赵宦光(参见《六书长笺》)删。是书所收之字,《说文》之外,凡古文、籀文、汗简及印章习见字体皆录之,以备治印参考之用,故名《印书》。其编次大致以物类为别,起于纪数字终于鸟兽

  • 榆社县志

    ①十卷。清佟国弘修,王凤翔纂。佟国弘字任士,正蓝旗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十年(1671)任辽州知州。十三年(1674)任榆社知县。王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

  • 诗经小学

    四卷。清段玉裁(详见《所订毛诗故训传》)撰。是书精善处悉经陈奂采入所著《诗毛氏传疏》中,但亦有未达者。如谓“螓首蛾眉”,《毛传》脱“蛾眉,好貌”四字,则臧庸《拜经楼日记》已议其非。又谓“陟岵”,岵有阳

  • 味静斋诗存

    十六卷。清徐嘉(1833-1913)撰。徐嘉字宾华,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同治举人,官昆山教谕。徐嘉幼时学诗,其学前辈潘德舆论诗之说,有人评论其诗:“作品本于天性。其中年以后之作,多沉雄悲壮,有似元好

  • 赐砚堂丛书未刻稿

    十种,十一卷。清顾沅(详见《赐砚堂丛书》)编辑。顾沅刊刻《赐砚堂丛书》,有十种未刻入,存有钞本,十种书有:清杨淮《古艳乐府》,清高奕《续曲品》,清查为仁《莲坡诗话》,清刘廷玑《在园杂志》,清陈僖《识物

  • 桂东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刘华邦修,郭歧勋等纂。刘华邦,江西泰和人,进士,曾任桂东县知县。郭歧勋,邑人。桂东县志,创修于明洪武年间。永乐、万历复两修之。然皆残佚无考。迄于清,康熙十一年,田国辅首修,乾隆二十三年

  • 彭水县志

    四卷首一卷,清庄定域纂修。庄定域,曾任彭水县知县。彭水县志创修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县令朱尔捷,属稿未定。康熙四十八年(1709)县令朱文彬始刻成书四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县令梁国林再修,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