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序

诗序

① 二卷。《诗序》是研究《诗经》的著作《毛诗序》的简称,其作者从古至今,说法不一。原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都各自有序,东汉以后,鲁、齐、韩三家诗及其序散失不存。独毛诗及其序流传下来。一般认为《毛诗序》有“小序”与“大序”之分。小序与大序又称为古序与续序、前序与后序、首序与下序等等。其作者,郑玄《诗谱》说: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王肃《孔子家语》说: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序》。《后汉书·儒林传》说:卫宏受学谢曼卿作。《隋书经籍志》说:子夏创,毛公及卫宏作。王安石说:诗人身作。程颢说:小序为国史之旧文,大序孔子作。曹粹中说:《毛传》初无序,是后人互相传授,各记其师之说,郑焦、王质及朱熹以为村野妄人所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韩诗》卜商序韩婴注二十二卷,是《韩诗》亦有序,其序亦称子夏矣。“小序”与“大序”之区分,通常把置于各诗题目之后、诗句之前以归纳每一篇主题的部分作为“小序”;把《诗经》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的序文作为“大序”。《毛诗正义》说,大序是从“风,风也”句开始,到该序文结束。其主旨是总论《诗经》的基本内容。目前学术界多同意此说。也有人认为《诗序》意在总结《诗经》各篇要旨,并无大、小之分、是书内容,主要有五点。一、解释每首诗的主要旨意。它开创了系统研究《诗经》之学。二、提出了诗有“六义”的观点。《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其中的“风、雅、颂”是由作品的乐曲不同、内容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其“六义”之说对研究《诗经》及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三、表达了“诗言志”的观点。四、提出了《诗》有“正变”的观点。五、提出了《诗》“美刺”作用的观点。其不足是在解释诗时每每穿凿附会。单行本有内府刊本、《四库全书》本。② 不分卷。不著撰者姓氏。是书首列篇目,次为《诗序》,各篇皆首录篆文,后为楷书释文。于各篇之下,间或附以续说、考补、续考等,以补《诗序》之所不及。所续说、考补、续考各条,多主《毛诗注疏》,如《周南·桃夭》篇续说云:“后妃赞助君子,使天下有礼,婚娶以时,故言所致。”是书所引,多袭前人,鲜有发明,然其训诂名物,解释疑义,皆以《诗序》为本,故不失为一家之学。有明刊本存世。

猜你喜欢

  • 起废疾

    一卷。汉郑玄(详见《乾坤凿度》)撰。此书是针对何氏攻驳《穀梁》的《穀梁废疾》一书而作。汉代《公羊》与《穀梁》同属与《左传》对立的今文经学,但两汉《公羊》独盛,《穀梁》远不能企及。因此,何休之驳《穀梁》

  • 刘果敏公文集

    一卷。清刘典(?一1878)撰。刘典字克庵,湖南宁乡人。咸丰六年(1856)刘典以增生身分奉湖南巡抚骆秉章檄办理宁乡团务,后随左宗棠进剿江浙皖闽陕甘太平军,屡立战功,官至陕西巡抚、太仆寺卿、帮办陕甘军

  • 周易乾凿度

    《易纬》之一。已佚。撰者不详。《周易乾凿度》有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一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并为一本。《永乐大典》便合加标目。考之《宋志》,有郑康成注《易乾凿度》三卷,但不及《乾坤凿度》

  • 二林居集

    二十四卷。清彭绍升(1740-1796)撰。彭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长洲(江苏苏州)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选知县,不就。始读儒家先书,后喜陆、王之学。居深山习静,素食持戒甚严。此

  • 无能子

    三卷。唐无名氏撰。无能子,不知姓名。据《无能子序》称:无能子,少博学寡欲,长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无能子因避兵火之乱,居无常所,冻饿难免。光启三年(887)无能子寓于左辅景氏民舍,常昼卧而笔札一二纸,怀

  • 拟明史乐府

    一卷。清尤侗(生平详见《西堂全集》)撰。该编是尤侗篡修明史时,讨论之余,采其遗事,以备后人戒鉴,撰为乐府诗百首,兼有咏史之意。各篇以三字为题,如《朱家巷》、《鄱阳湖》等。其子尤珍注释详尽、周密。该编有

  • 周易析义

    十五卷。清张兰皋撰。张兰皋原名一是,字天随,江苏武进人。此书初刻于乾隆九年(1744),到乾隆十四年(1749)又改订八十页而重刻,遂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为宗,而佐证以宋、元诸说。

  • 滂喜斋丛书

    五十四种,九十五卷。清潘祖荫(1830-1890)编。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江苏吴县人。咸丰年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勤。学识渊博,擅长古籍考证及金石学。丛书汇辑晚清学者著作,共分四函,每函又按四

  • 合并字学集篇集韵

    二十三卷。明徐孝(生卒年不详)编,张元善(生卒年不详)校。徐孝为顺天(今北京)布衣,元善为永城(今属河南)人。二人生平不详。是书凡《集篇》十卷,分二百部,附《拾遗》一卷,皆不以《说文》、《玉篇》为本,

  • 此木轩经说汇编

    六卷。清焦袁熹(详见《春秋阙如编》)撰。此书是袁熹读诸经注疏所作标识,其门人掇拾成编。包括《易》、《诗》、《书》、“三礼”、“三传”、《尔雅》十经。其中《书》三十四条,《周礼》十六条,《仪礼》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