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诗词古文>吴隐之生平

吴隐之生平介绍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当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查看吴隐之的诗词古文

轶事

卖狗嫁女
  说到东晋的吴隐之,人们很自然会想起他做广州刺史时饮贪泉而不贪的趣闻,而他做秘书时卖狗嫁女的逸事,却少有人知道。
  吴隐之在做广州刺史之前,曾做过多年秘书。他先是为桓温所知赏,拜奉朝请、尚书郎;接着被谢石点名要过去做主簿;再后来是入朝做中书侍郎。与尚书郎、主簿一样,中书侍郎也是秘书性职务。吴隐之卖狗嫁女,就发生在他做谢石主簿的时候。
  谢石是东晋著名人物,淝水之战的晋军司令便是他。这一仗足以使他名垂青史。谢石对吴隐之的生活很关心。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谢石知道他家穷,“遣女必当率薄”,便吩咐手下人带着办喜事所需的各种物品去帮忙操办。到了吴隐之家,只见冷冷静静,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唯见婢女牵了一只狗要去市上卖。原来吴隐之要靠卖狗的钱来做女儿的嫁资!

清廉乐善
  东晋时的主簿,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其职责无非是主管文书,为将相大臣一幕僚而已。但若论其地位,却又十分重要;论其权力,有时甚至大得使人咋舌。如桓温以郗超为参军,王珣为主簿,时人便有“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之语,主簿地位之重要和权力之大,由此可知。其时谢石声誉日隆,炙手可热,且谢家十分富有,吴隐之在他手下工作,俸禄定当不菲。退一步说,吴隐之的俸禄即使不多,但他只要运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以顶头上司谢石为榜样(谢石聚敛无度同样很有名),能捞的时候就捞它一把,怎么也不会穷到卖狗嫁女的地步。很显然,吴隐之家穷,是另有原因的。史书上说他“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被絮,勤苦同于贫庶”。他家穷,原来是他始终保持清廉的操守,又乐善好施造成的。
  众所周知,两晋时的官风,是相当腐败的。何曾父子日食万钱,石崇与王恺比阔斗富这类丑闻,都是发生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环境和条件之下,吴隐之能够清廉自守,确实难能可贵。特别是上司谢石都聚敛无度,他却毫不动心,守住清贫,尤其让人崇敬。后来,朝廷决定派他去广州做刺史,目的就是希望他到那里去树立新的形象,改变过去岭南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以饱私囊的弊端。

广州贪泉
  广州面海环山,多有象牙、珍珠、海味和名贵药材出产。但因为地处僻远,瘴疫流行,在东晋时还属蛮荒之地,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那里做官。只有那些家里贫困而又想发横财的人才肯去。到广州做刺史,只要弄上一箱珍珠宝物,几辈子享用不尽,以往的广州刺史因此没有一个不贪的。离广州二十里一个叫石门的地方,有一口泉叫“贪泉”,据说不管谁喝了这泉水,都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信这个邪,到广州后,他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为了表明立志清廉,他特意来到贪泉,掬水而饮,并赋诗为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以后他在广州,果然始终保持着廉洁的操守,粗茶淡饭,衣物器具也十分简朴。调离广州时,他妻子偷偷带了一斤中药材沉香木,吴隐之发现了,十分生气,把它丢到水里去了。吴隐之“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岭南习俗也就日趋淳朴。为了表彰他“革奢务啬,南域改观”的操行和政绩,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吴隐之被升迁为前将军,并得到赐钱五十万、谷千斛的奖赏。
  吴隐之做主簿时卖狗嫁女和他后来做广州刺史时饮贪泉而不贪,这两件事表明:真正的清廉之士,是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也不管他手中有权还是无权,都是不会改变其志操的。
  一个人能否保持清廉,其关键还在于自己,不能怪罪于环境和条件。

生平

少年
  吴隐之:虽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他饱览诗书,以儒雅显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来之财,母亲去世时,他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皆为之动容。当时韩康伯是他的邻居,韩康伯之母常对康伯说:“你若是当了官,就应当推荐像他那样的。”

成年
  后来,韩康伯成了吏部尚书,便推荐吴隐之为辅国功曹。当时兄坦之为袁真功曹,袁真被桓温打败,坦之被俘即将杀头。隐之拜见桓温,请以身赎兄,温认为隐之是难得的忠义之士,放坦之,奏拜隐之为奉朝请、尚书郎。女儿出嫁,谢石派人前来帮忙,但隐之宾客一个不请,嫁妆一件未置,但见丫环牵着狗到大街去卖。后调任晋陵太守,妻子仍负柴做饭,孝武帝很器重他,任为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后历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右卫卒、领著作郎、右卫将军等职。
  隆安年间(397年-402年),朝廷想革除岭南的弊端,任命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20里处的石门,遇一山泉,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故名“贪泉”。隐之对家人说:“如果压根儿没有贪污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过了岭南就丧失了廉洁,纯属一派胡言。”说着走到泉边舀了就喝,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有人说他故意摆样子,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部下送鱼,每每剔去鱼骨,隐之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厌烦,总是喝斥惩罚后赶出帐外。经过他的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元兴初,皇帝下诏,晋升他为前将军,赐钱50万,谷千斛。
  吴隐之在广州多年,离任返乡时,小船上仍是初来时的简单行装。唯有妻子买的一斤沉香,不是原来的物件,隐之认为来路不明,立即夺过来丢到水里。到家时,只有茅屋六间,篱笆围院。刘裕赐给他牛车,另为他盖一座宅院,隐之坚决推辞掉了。后升任度支尚书、太常,隐之仍洁身自好,清俭不改,生活如平民。每得俸禄,留够口粮,其余的都散发给别人。家人以纺线度日,妻子不沾一分俸禄。寒冬读书,隐之常身披棉被御寒。

老年
  义熙八年(412年),隐之告老还乡,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钱10万,米300斛。九年(413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猜你喜欢

  • 刘琨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柳浑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汝州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卢殷

    卢殷(746年-810年11月)唐朝诗人,范阳人。元和五年十月,以故登封县尉,卒登封,年六十五。擅长写诗,全唐诗录存他所作诗十三首。自少至老,诗可录传者,在纸凡千余篇。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歌。与孟简、孟郊、冯宿为好朋友。

  • 睢景臣

    睢景臣(约1264~约1330),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江苏扬州(今扬州市)人。一生著述甚多,著有散曲集《睢景臣词》。元钟嗣成的《录鬼簿》将其列入“名公才人”。杂剧有《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还乡》。

  • 睢玄明

    睢玄明,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一说即睢景臣。约公元一三三0年前后在世,今见散曲咏鼓,甚佳。

  • 邓玉宾子

    邓玉宾子,同知邓玉宾的儿子,名字、籍贯、生平、事迹均不可考。其散曲仅存小令〔雁儿落过得胜令〕三首。作品表现了他对社会黑暗以及为官的危险的深刻认识。

  •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 周金绅

    周金绅(1702-1753),字大阶,号握兰。清无锡人,乾隆乙未进士,官四川新宁知县,邑劳瘁卒于官,著有《握兰诗草》四卷。

  • 郑大谟

    郑大谟,字孝显,号青墅,侯官人。乾隆庚戍进士,官泌阳知县。有《青墅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