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生姜汤
即栀子生姜豉汤,见该条。
即栀子生姜豉汤,见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蛔虫。详蛔虫病条。
书名。中医试用教材之一。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分述咽喉的生理及其与经络的关系,咽喉病的原因,诊断概要,治疗概要等内容;下篇各论部分,分门列述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等多种病证;并介绍口、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若痧之慢者,冲激迟缓,未逆于心,留滞经络,或在于右,或在于左,为半身疼痛,或麻痹不仁。如此半身不遂,总因痧毒之遗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疾患。《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为风湿毒邪客于肌肤而成。患处皮损境界清楚、肥厚、干燥、裂口、瘙痒、搔之则有白屑脱落。治疗外搽黄连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
古病名。又名肾脏中风。风邪入中于肾经而致的症候。主症为腰痛不得俯仰。《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肾中风,踞而腰痛。”参见肾脏中风条。
出《灵枢·经别》等篇。又名嗌、咽嗌、喉嗌。古名嚥。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重楼玉钥》:“咽者,嚥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古代医籍常咽、喉并称。《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
古病名。指气血痹闭而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气虚少,阴寒内盛,以致气滞血涩,而闭阻不通。可见身冷或身痛等症。《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灵枢·官针》:“病痹气痛
《疡医大全》卷七方。又名醉消散。黑牵牛子(头末)、母丁香、何首乌、槟榔、荆芥、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熟地黄、巴豆、五灵脂、大黄、白豆蔻仁、桂枝、穿山甲、当归、赤芍药、川乌、小茴香、草乌、炒杏仁、
病证名。指翳膜侵及瞳神者。《眼科易知》:“膜入瞳神者,因黑白睛上生疮而起,愈后疮痕不没,渐生翳膜,侵入瞳神,此乃肝经积热,大肠燥滞,邪热上逆所致,宜用退热饮清降其热。”参见膜入水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