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肉疙瘩

肉疙瘩

俗病名。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又名锯痕症肉蜈蚣、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好发于胸、背及四肢等处。皮损高突不平,逐渐扩展,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或如蟹爪,坚韧有弹性,色淡红或暗红,表面光滑无毛发;或有痛痒感。若发生关节部位,可影响活动功能。外贴黑布膏或苦参子膏。发痒者,用山豆根五倍子各30克,研末,麻油调,厚敷患处,五日敷一次。即瘢痕疙瘩。

猜你喜欢

  • 脱骨疽

    病名。出《外科全生集》卷二。即脱疽。见该条。

  • 鬼城

    经外奇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十宣穴,见该条。

  • 清脓血

    证名。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作“圊脓血”。指大便下脓血。详便脓血、脓血痢条。

  • 八爪龙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即八爪金龙,详该条。

  • 掌中热

    证名。指两手掌中有发热感觉。常为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灵枢·经脉》:“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 老汉扳缯

    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老翁绞。《针灸大成·卷十·手诀》:“以一手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

  • 泡竹叶

    见《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

  • 污血胁痛

    病证名。污血即瘀血。指瘀血凝滞胁下所致的胁痛。《金匮翼》卷六:“污血胁痛者,凡跌扑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其症昼轻夜重,或午后发热,脉短涩或搏,其人喘逆。”《赤水玄珠》卷五:“跌蹼损伤,瘀血停积胁内,

  • 偏对口疔

    病名。见《治疔大全》。疔疮生于颈后颈椎旁者。证治见疔疮条。

  • 藏气

    即脏气。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