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医学正传》。即子啼。详该条。
见《湖南民间药物资料》。为牡蒿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医学入门》卷六。又名肿疡、虚疡。①《外科大成》卷四:“无名肿毒者,以其随处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皆因风邪寒热客于经络所致。但其因风邪内作者,则无头无根;因气血相搏者,则有头有根;因风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石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脉经》。即经闭。详该条。
证名。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自觉咽喉、口腔干燥之症。详口干、渴等条。
见福建省晋江专区民卫组《中草药手册》。为费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蝼蛄之别名,详该条。
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阳明则为目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