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证

阴虚证

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调经论》。多由真阴虚衰或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症见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泄五心烦热头眩耳鸣,口燥咽干,面红颧赤舌红少津或红绛光剥,脉虚细而数等。治宜补益阴液为主。肺胃阴虚者,宜养阴生津为主;心脾阴亏者,宜滋阴补血益气为主;肝肾阴耗者,宜填补精髓为主。可选用沙参麦冬汤大补阴丸黑归脾丸归芍地黄汤左归饮等方。参见基础理论分册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条。

猜你喜欢

  • 济生栝萎丸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栝蒌实、枳实(麸炒,去瓤)、桔梗、半夏各等分。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后淡姜汤送下。治胸膈痞痛彻背,胁胀喘急妨闷。若痰因火动者,加黄连。

  • 俞桥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号子木,又号溯洄道人。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年轻时业儒,兼精医术。以医名被徵聘到太医院,任太医院判。读医书较多,并且博访名家,搜集古今秘方,曾得到刘完素、张洁古、

  • 石寿棠

    【介绍】:见石芾南条。

  • 飞扬喉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上:“飞扬喉,此症风热上壅,上腭红肿气不通,咽物不下,从小舌中飞扬满口,此系凶恶之症。急针患处出血。”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用黄连解毒汤、***地黄汤、仙方治命饮等加减。或以刀针于红

  • 补血

    补法之一。亦称养血。是治疗血虚证的方法。症见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以及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闭经,唇舌色淡,脉细。常用方如归脾丸、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 惊风预治法

    凡急、慢惊风的发生,必先有其前驱症,先以药物预治可免发生惊搐。如小儿急性热症,高热,腮红面赤,两目似怒,直视不转,此将发惊风之候,宜服当归龙荟丸,泄肝胆经火,则可不致成为急惊风。如小儿吐泻不止,见其手

  • 精露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石门。见该条。

  • 大风茅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香茅之别名,详该条。

  • 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

    见云岐子脉诀条。

  • 医方易简新编

    书名。6卷。清·黄统、龚自璋合辑。刊于1851年。卷1治身体各症;卷2治妇女各症;卷3治小儿各症;卷4治痧、疫、时症等;卷5治外科及跌打损伤;卷6补遗。书中共列病症(或药方)子目2600余条,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