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银海精微》:“胞肉生疮者,此脾胃热毒,胞肉肐或风粟变而为疮,血热化脓,腐烂腥臊,流汁流脓,浸渍黑睛生翳,眼如硃砂之色。”治法:宜泻火解毒为主。内服清胃散、三黄汤之类加减。参见针眼条。
即拔罐法。见《外科正宗》卷二:“脑疽应用方。”
出《海上名方》。为罗勒子之别名,详该条。
指会阴穴。《素问·气府论》:“下阴别一。”张景岳注:“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穴也。”见会阴条。
见神农本草经读条。
【介绍】:宋代医生。与生平不详。撰有《简验方》1卷,已佚。
推拿穴位名。又名坎下。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气池,在目下胞,一名坎下。”与目上胞(风池)同作望诊之处。《小儿推拿广意·上卷》:“风气二池黄吐逆,若黄舌色定为风,惊啼烦躁红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四品。
针法刺激强度的分类。指介于强、弱刺激之间的针灸刺激量而言。
病名。见《治疔大全》。疔疮生于颈后颈椎旁者。证治见疔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