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因位于半表、半里,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阳为枢”之说。参见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条
阅,察阅之意。五阅是指观察五官的表象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出《灵枢·五阅五使》。张景岳注:“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内丹和外丹的合称。各详该条。
见《幼科发挥》。与急惊风相类似的证候。包括有天钓似痫,痉病似天钓,内钓似痈,盘肠似内钓,客忤似痫,中恶似痫,门虎证似痫,虫病似痫,马脾风似痫。详各条。
养生学汇编。5卷。清·郑官应辑。刊于1890年。前3卷为国内的养生保健资料,除辑录文史、佛、道诸书养生论述外,合刊了《却病延年动功》、《易筋图说》、《八段锦坐功图》、《真人咏蛰龙法》、《六字延寿诀》、
《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①煨大黄、白芷各五钱。水煎,食前服。治毒疮便秘,脉沉实者。②露蜂房(炒焦)三两,天南星、赤小豆一两,小米一合,生草乌二钱半,生白矾半分。为细末,用淡醋调涂四周,干即再上。治诸
病证名。①由于肺胃实火上升所致者,其证发作迅速,疼痛剧烈,局部充血严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全身症状。脉数苔黄而燥,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即现代的急性咽炎。②专指结核性咽炎喉炎而言者
①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②全身经脉搏动应手
病证名。指肝火克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多因恼怒、酒热伤肝,肝气怫郁,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泻火疏肝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蔽心骨即剑突。多因跌打、压撞所致。局部肿胀疼痛,深呼吸及咳嗽时加剧,腰伛不起,甚则翻身困难。内服八厘散,外用艾醋汤洗,敷万灵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