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农吉利之别名,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蛇含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证、脉象、治法、禁忌等,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因之一。致病特点是出现热性、阳性的实证。如发热息粗,红肿,焮痛,便秘等。热吐病证名。又名胃热呕吐。小儿因胃热而致的呕吐。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热吐食化,不恶食。”多因乳食停积化而为热;或夏秋暑热
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述。
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妄言,走呼,腹满,面赤,名阳明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参见六经厥、厥证条。
病名。出《疡科准绳》卷四。即生于左臀下摺纹中之外痈。参见外痈条。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
【介绍】:见徐大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