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蓄血证

蓄血证

病证名。一作蓄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①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证候,即伤寒蓄血证太阳腑证之一《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或当汗不汗,或不当汗而汗,皆能致此也。大要热能燥血,故血不流行,而蓄结于内耳。凡伤寒有热,小腹鞕满,小便反利者,蓄血证也。甚者喜怒如狂、屎黑、身黄。通用抵当丸桃仁承气汤主之。若有外症不解者,先用桂枝汤解外,后用桃仁承气汤。下尽瘀血为愈。上焦蓄血,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地黄汤中焦蓄血,中脘手不可近而痛者,桃仁承气汤。下焦蓄血,小腹手不可近而痛者,抵当汤。”②泛指多种瘀血郁结于内的证候。《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蓄血,瘀血郁结也……当有上、中、下之分。如衄、呕、唾、吐血,皆属上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善忘;血结胸中,则属中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胸满、身黄、漱水不欲咽;血凝下焦,又属下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发狂、粪黑、小腹硬痛……非蓄血止属伤寒热病才有之也。”《证治准绳·杂病》:“蓄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或由醉饱入房,竭力伤肝,或因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镞刃伤所致。又《血证论·蓄血》:“癫犬咬伤,毒聚胞中,故令发狂,皆属蓄血之证。”

猜你喜欢

  • 一杯倒

    见《广西中草药》。为羊踯躅根之别名,详该条。

  • 导气

    针刺术语。《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用针时,通过缓慢的提插,以诱导邪气疏泄,引导正气恢复,达到扶正驱邪的效果。

  • 平血饮

    见《观聚方要补》卷八。即升麻葛根汤,见该条。

  • 孟保元

    【介绍】:见孟昶条。

  • 枕囟

    即后囟。见囟条。

  • 客忤痉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小儿神怯气弱,受惊吓所致的痉证。症见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麦,加丹参、丹皮、***,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清·吴鞠通《解儿难》

  • 矮瓜

    见《广州植物志》。为茄子之别名,详该条。

  • 六十六穴

    十二经中的井、荥、输、经、合、原各穴数字的总称。出《标幽赋》。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共六十六穴。子午流注以此为基础。

  • 吊风根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 眼寒

    证名。指眼部畏惧风寒。《素问·风论》:“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